2023年7月21日至2022年8月1日,安徽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的姜珊在施橋居委會的帶領下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施橋鎮開展了關于“打造宜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返家鄉系列活動,讓大學生實踐活動與家鄉全面振興同頻共振。
在步入大學生活之前,我就了解到自己的家鄉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屬于省級重點扶貧區,所以在經過前期學校“返家鄉”暑期實踐活動的宣傳和鼓勵后,返鄉的當天下午便前往村部詢問適合的實踐崗位,同時在遵從統一分配和疫情防控原則下,最終選擇采取志愿服務的形式參與實踐,這也有助于我個人進一步地培養和弘揚作為護理人員的奉獻精神!
實踐開始前在鐘主任的主持下我們召開了全體會議以布置相關事宜,決定按照“實地觀察+宣傳+紅黑榜評選+志愿行動”的流程展開。
醉美庭院顯變化,碧綠蓮蓬助脫貧:行走在筆直的水泥路上,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劉大郢一戶村民的太極小花園和荷塘,荷葉荷花與后面的徽派墻壁交相輝映,不禁讓我聯想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當走進細看發現一位奶奶正在荷塘剪蓮蓬,于是我挽起褲腿衣袖申請加入其中。在談話中,我也了解到原先這邊是塊長滿雜草的荒田,后來響應鄉村振興改成荷塘,而且暑期蓮蓬成熟可進入集市賣,從而成為奶奶的一項收入來源。當看到奶奶額頭汗水和那燦爛笑容時,我對“勤勞致富”便有了更深理解,我想這應該也是美麗鄉村建設與農產品結合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生動體現吧!
小小宣傳多樣化,次次磨礪增才干:關于前期宣傳方面,采用“紙質宣傳單+喇叭播報”形式提高村民意識和積極性,期間我主動提出除了村頭固定的喇叭播報也可以配合錄入自己原聲形成“可移動”小喇叭。為達到宣傳效果我反復錄入了多個版本,在這一次次對音量、語調和情感的調整完善中,我的播音經驗也無形中得到了提升,更為那些播音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背后付出的辛苦所深深折服!而當我們挨家挨戶進行紙質宣傳時,村民們熱情的招待以及表示著力清掃自家垃圾的態度讓烈日炎炎下的我們心里頓時感覺涼快不少,每次看到爺爺奶奶邊指著自家垃圾邊拿掃帚打掃的那一刻我就覺得這次的入戶宣傳發揮了切實意義。
門前屋后多拍照,紅黑榜上找問題:經過前幾日的宣傳,我和其他志愿者們在各村長的帶領下進入各戶人家進行衛生環境拍照,此次與前幾日相比我能明顯感覺到村民們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甚是喜悅!在路上我和村長特別感慨原先的土坑旱廁到現如今具有專門清掃管護隊伍的公廁,不僅實現了當地村容村貌的改觀,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部分就業崗位。回到村部后我們根據照片進行多角度評定出“紅”“黑”榜予以公示,并為我們后面進行針對性志愿幫掃活動提供依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考慮到年紀較大的爺爺奶奶行動不便所以我們首先對其進行重點清潔,并以“五清一改”政策為指導,在田間塘溝打撈塑料袋、廢瓶和枯樹葉,凈化水源,也為爺爺奶奶澆灌農作物提供便利;此外,在陪同爺爺用三輪車將平時收集的廢品運到廢品站換錢時我就在反思: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能忘記老一輩勞動奮斗的不易,在隨手扔掉廢瓶紙箱的同時也不能忘記“變廢為寶,回收利用”的重要意義;對于門口堆放的廢棄建筑材料我們主動報備給村部,并雇用挖掘機專門清理,這些點點滴滴也讓我看到了村干部們時刻與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決心。
短暫的實踐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對我整個大學生涯卻影響深遠。就像我們都熟知的那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升了我家鄉的“顏值”,也為家鄉的脫貧工作注入了動力。同時作為中共預備黨員,通過這些天與基層黨員干部的接觸中,明白了一名黨員應該擔當的責任和使命,也看到了自已與成為一名正式黨員之間的差距。所以在實踐活動結束后主動申請加入鎮上的核酸采集備用隊伍,我深知自己作為大一新生接觸的專業知識還不夠深入了,所以想在后期培訓中盡我所能掌握好流程,一方面豐富自身護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利用所學專業為家鄉貢獻一份力量。(通訊員 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