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吾輩之帆,為環保續航
□游 智(城市與環境學院2203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句早已為人們耳熟能詳。習近平總書記曾一語中的地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自然,向來是與人共存。億萬年前,生命在地球上萌發,也帶來了人類。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建起了繁華的都市,逐漸淡忘了寧靜的鄉村。曾經的青山綠水已被高樓大廈逐漸取代,到現在,我們的星球已千瘡百孔。而有著一些人,他們為我們的自然環境做著無私的奉獻。
例如村民“六老漢”,他已年過半百,但仍在浩翰大濱里栽植樹苗,帶領全家投身于治沙造林事業。他不懼艱苦,奮斗在沙漠中。他用自己的滴滴汗水在沙漠中養育起綠樹鮮花,而他的后代也繼承了他的事業,三代人前赴后繼地工作在沙林場。
名著《寂靜的春天》對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疑問:地球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答案便是一切都是人類所為。自那以后,環境問題也受到了國際的重視。因此,這本書又被稱作了“世界環保運動的里程碑”。但那時人類卻不知道他們對環境的破壞導致了災難的降臨。正如書中致辭中所寫:“人類已經失去預見和自制能力,人類自身摧毀地球并隨之而滅亡。”
宮崎駿在電影中呼喊道:“將森林化為灰燼只要一天,但用水和風培育出茁壯的森林卻要一百年”可見,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多難。我們生長在地球的搖籃中,由地球哺育。可人們過于貪婪地利用著地球的資源,使得地球不堪重負,最后帶來的后果就只能是人類的滅亡。可以說,破壞地球就是人類的慢性自殺。
現在人類已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卻仍有人繼續肆意破壞著環境。現在,每天仍有大片的樹木被砍伐,仍有物種逐漸消失。雖然現在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保護環境,已提出了碳排放的目標,但環境沒有得到徹底改善,根源大概在人們沒有自覺遵守。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在詩集《沙與沫》中寫道:“樹木是大地寫在天空的詩。我們將其砍伐造紙,以在上面記下自己的無知弱智。”他諷刺了人類無限地破壞環境,不斷萃取大自然的精華的行為。正如他所說,人類破壞了大自然的詩,用最愚昧的文字取代了它。
保護環境,不應再是一句口號,或是一個指令。它應是人類的共鳴,是人們發自內心遵守的準則。我們不應再只是做一個吶喊者或是想象者,而是應該做一個行動者、實際者。
當前來看,我們應遵行的便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路邊的垃圾可以隨手拾起丟進垃圾桶,而不是讓它墜入清冽河水。這便是作為普通人能為環保做出的小事。
倘若人們都能為環保真正地做出一點貢獻,那么消失的姹紫嫣紅終將漫山遍野,不再的百囀千鳴必將充盈耳畔。用我們的努力做成帆,將環保的船推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