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民宿發展之路,追憶水口難忘時光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中強調:“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同樣身為大學生,我被這種“自找苦吃”的精神驅使著,一路蜿蜒來到宜春市溫湯鎮水口村,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度過一段不一樣的時光。
穿過城市的喧囂,我們來到了這座靜謐而美麗的村落。富硒的山泉水從這里流過,遠處是層巒疊嶂,山嵐裊裊婷婷地縈繞著整座小鎮。腳下,肥沃的富硒土壤養育出了富硒大米、富硒蔬菜等獨具特色的農作物。水口村正是憑借著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從昔日空心村搖身一變,成了新晉度假旅游勝地。
為了探尋水口村民宿發展的奧秘,團隊走進水口村各處民宿進行調研。時間緊,任務重,團隊成員們彼此配合,互幫互助,紛紛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參與到調研中來。太陽漸漸升起,酷暑熾烈的陽光灑在成員們臉上、身上,大家忙碌依舊,仿佛渾然不覺。夏日的氣溫陰晴不定,頃刻間便下起了大雨。大雨中,成員們也不曾亂了陣腳,他們有的穿上了早就備好的雨衣,有的則自覺幫正在攝像和采訪的組員撐傘。在一把把半身淋濕卻依舊傾斜的雨傘中,我們早已成為朋友,成為彼此的依靠。
作為團隊中的新聞學子,我主動扛起了采訪水口村村干的重任。第一次走出校園,沒有老師和學長學姐們的指導,獨自面對社會實踐的挑戰,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與壓力。出發前,我和隊友一遍遍核對并熟悉采訪提綱,直到那些問題深深刻入腦中。直到看到劉平華書記親切的笑容,這份緊張才暫時得以束之高閣。劉平華書記向我們講述了水口村一路走來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一個村集體走出一條民宿特色發展之路的艱辛與團結。
對話水口村大學生村官張拯,我看見了一個年輕人在水口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青春故事。“我想要水口村變得更好。”張拯的眼中閃爍著堅定與理想。張拯告訴我們,鄉村為年輕人們提供了豐富而遼闊的人生舞臺。聽了這些,我們想要盡己所能振興自生橋村的激情更如潮水般洶涌起來。
來到舊雨新知民宿,我們對話水口村民宿產業杰出代表陳乙葦女士,了解了她在此發展民宿的思路。陳乙葦女士看見我們前來,連忙熱情地端出西瓜,供我們解暑解渴。“快吃快吃,這里的瓜也富硒,甜的嘞!”吃著甜絲絲的西瓜,我們的心里也甜絲絲的。
這縷來自水口村的甜意一直蔓延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一次次新聞的采訪與寫作、一段段宣傳視頻的拍攝與剪輯、一篇篇調研報告的寫作與打磨……盡管忙碌疲憊,但是每一個忙碌的深夜里,抬頭仰望自生橋村的璀璨星空,點點星光都因少年的價值得以逐步實現而更加閃亮。這段時間里,我們不斷凝視著腳下的土地,用腳步丈量水口村的每一寸肌膚,感受著獨屬于她的溫度,試圖為她找出一件最合適的衣裙,讓她的甜、她的暖、她的生機、她美麗的民宿和自然風光都得以被更多人看到。水口村的萬物自有力量,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發掘她本有的光芒。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離開水口村,回到繁華的都市中已有月余。盡管已經告別,但我還是會反復回望那段時光——那段記錄著我帶著自討苦吃的心態,卻收獲了滿心甜蜜的時光;那段目睹了我的成長和蛻變的時光;那段散文詩一樣寧靜、卻有著進行曲般的斗志昂揚的時光……
作者:陳彥彤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青年有夢,鄉路同行
- 為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山東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的“青年有夢,鄉路同行”鄉村振興實踐隊開展了全方位的鄉村振興實踐活動,
-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