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進入大學之前,我對志愿者這個身份的認知還是比較模糊的,最深的了解也僅僅局限于高中上團課時老師所介紹的紅十字會,以及現在的藍天救援隊。也從那時候起,志愿者三個字在我的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同時我對志愿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簡單的向往。所以在大一的寒假,主動去尋找并加入了合肥市螞蟻力量義工團,這家志愿組織致力于在合肥的每個區都成立一支屬于自己的兒童義工團隊,去幫助6—15歲的孩子樹立公益意識,培養志愿者精神。就這樣,我邁入了志愿者的世界中。

我還記得,加入后的第一個志愿活動叫做“螞蟻清城”,工作內容很簡單,僅僅是維護活動正常的開展以及保證參與活動的孩子的人身安全;顒悠陂g,帶領著孩子學習垃圾分類,在城市的道路中,花壇里撿拾起別人亂丟的垃圾。不得不說,垃圾分類這方面,就連我也是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后續的撿垃圾過程中,也曾半開玩笑的和小孩子們說我初中的時候零花錢可都是撿著些垃圾賣來的。在他們一個個震驚的眼神中,我意識到了一件事“可能今天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只是單純的把這當成一個戶外活動,真正能在其中領悟到公益意識的只是寥寥幾人”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更多的小孩子理解,踐行公益精神。
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鼓勵孩子通過一個個小創意,自主設計,動手創造,從小培養小公民的責任意識,用孩子的視角發現問題,用愛心公益的小行動去影響成人世界,為社會盡一份“小公民”的力量。
而后參加的活動更是印證了我的猜想,隨著帶過隊的活動次數增多,不乏有的小孩子和我已經很熟了。他們會很親切地叫我小羽哥哥,孩子家長也會熱情的和我們反饋小朋友回到家后時刻按照公益,環保,志愿為準則要求自己。雖然他們可能并不懂公益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們知道這些事對他人有幫助,對社會有幫助,他們就會很開心。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景,我都會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們給了我堅持做志愿者的力量,讓我更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志愿活動當中。

幾乎每個假期我都會去參加志愿活動,一來二去就和組織里的負責人熟絡了起來,也認了一個志愿活動的帶隊老師當師父。師父教了我很多東西,最主要的就是以小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給與他們正確的引導,很多成年人根本不在乎的東西在他們眼里視若珍寶,強行代替他們思考做出取舍反而會讓活動無法進行下去。除此之外,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隨機應變突發事故,甚至很多生活常識都是我在書本里不可能學到的東西。
大學生除了學習書本知識,還需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不是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大學生要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工作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轉化成真正的能力需要依靠實踐的經驗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