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院學子實踐心得:以風雪滄桑,鑒中華之光
歷史的扉頁有絢麗燦爛的文化瑰寶,也有滿目瘡痍的人間悲歌。時光的洪流滾滾向前,在幾千年歲月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了諸多磨難困苦和外侮內辱,不斷磨礪積淀,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終于迎來了和平盛世,但無數的中華兒女始終不敢忘記歷史的傷痕和曾經的苦難。
作為青年學子,為更好的緬懷先烈,學習歷史文化,鑄牢理想信念,賡續紅色血脈,在今年暑假,我積極積極響應學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號召,前往江蘇南京,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去感受民族的血淚,歷史的聲音。
在入館前,遠遠的我就看見了佇立在紀念館廣場前的那尊巨大塑像,無助悲憤的母親抱著被日軍殘忍殺害的孩子仰天悲鳴,在那一瞬間我似乎就被一種沉重的悲傷深深籠罩。在紀念館入口,我和許多前來參觀的游客一樣,自愿捐獻并領到了兩束白菊。白菊無暇,我也希望我們的捐獻能給幸存者們帶來更多慰籍。
文字無聲,雕塑無言,但歷史的回聲,至今振聾發聵。紀念館前的廣場有點大大小小數十座雕像,每一幕都是當時受到迫害難民的真實寫照,觸目驚心令人傷懷。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我邁入了紀念館館內,以黑色為主基調的地板,墻面都讓這個本就有著肅穆氣氛的建筑更多了一份沉靜。我看著滿墻的人名和人像,腦海中思緒萬千,那些已經熄滅了的幸存者的燈,承載著無數記憶的磚石都打上了歷史的烙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叫吳秀蘭的老者,因為她的乳名和我已經過世的曾祖母一樣,她們也同樣是日本侵華戰爭中的幸存者?粗鴧抢咸慕洑v和她那張相片上哀傷卻又略顯明亮的眼光,我想那也許是來自苦難深淵的先輩們對后世的凝望,或許在他們心中也強烈希冀著后輩們能夠戰勝黑暗,民族能夠迎來曙光。
在史料廳,我再次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殘暴的侵略者更是讓世界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我追尋著歷史的腳步,觀看著史料廳里陳列的史實資料,看著那聞名于世的六朝古都,文化名城一昔之間毀于戰火,倒塌的房屋,破碎的磚瓦,無數人民流離失所,30萬的同胞們死于日軍暴行,那些在燈光下顯露的死難者遺骸,在石墻上鐫刻著的幸存者控訴,在鏡頭中展現的加害者陳辭,我第一次直觀的感受到文字圖片所帶來的沖擊,悲痛憤怒,心中似有萬般情緒交織,如巨石般讓人透不過氣來。在參觀的過程中,沒有人嬉笑,也沒有人高談,悼念之情藏于每一位緘默無言的游客心里,每一次駐足停留的步履,又是多么維艱而沉重!
隨著腳步的前行,我也看到了許多英勇的守軍烈士對待日軍頑強抵抗,國際上許多人道主義者對待受難群眾傾力相助,也有像約翰馬吉一樣的外國記者勇于記錄,為人民留下了很多珍貴影像,讓歷史的真相得到證明,讓更多無視篡改歷史的人受到譴責和唾棄。在我看來,或許還有很多心存僥幸或者選擇歪曲掩藏歷史的無恥之徒存在,甚至還存在許多“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的信奉者,但我始終相信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不管世事如何滄桑變換,歷史始終會映射著真理的光輝。
參觀結束后,我在出口的松樹下看到了紀念館廣場上飄揚著的國旗,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是如此的鮮亮明媚,遠處聳立的高樓大廈也彰顯著如今繁華富庶的南京。很難想象在這片土地上竟然曾經發生過震驚中外的屠殺慘案,但廣場上的數字和警鐘卻也時刻提醒著人們那段歷史不容遺忘。在最后,我把那兩束白菊放到了廣場最南端的萬人坑和雕刻著“和平”字樣的雕像前,也許就像紀念館里那段結束語中提到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經戰爭磨難的中國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
不忘曾經烽煙起,心中長鳴警鐘聲。風雪的洗禮見證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勝利也終究屬于中國人民。這次的參觀是我人生中非常珍貴的一次經歷,讓我感觸很多。我很幸運生在了如今和平的年代,我也希望在未來的時光里,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自己能夠銘記歷史,永葆初心,不畏艱苦,始終跟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