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了解紙箋加工記憶,探索紙箋創新發展新模式,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探索紙箋創意發展新模式團隊于2023年7月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我有幸成為團隊的一員,跟隨著團隊一同走近紙箋。
在經過團隊與各方不斷的聯系協調之后,團隊最終確定時間,隊員們都懷揣著熱情與好奇的心等待著出發。第一天我們來到了巢湖市博物館,其內部設有非遺展廳,我跟隨團隊興高采烈地走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各類巢湖市的非遺文化的展品與介紹。我們走到紙箋展品前,看著展柜里躺著的各類紙箋,有造金銀印花箋、描金粉蠟箋、泥金箋等,我們一邊觀賞一邊感嘆于這些精美的展品的工藝。

圖為團隊在博物館觀賞紙箋。通訊員 吳冉冉 供圖
我們團隊的第二站來到了黃麓鎮掇英軒,掇英軒以研究中國優秀的傳統紙箋加工技藝,恢復與發展中國古代名紙名箋,服務現代書畫藝術為使命,這也是團隊選擇他們的原因。進入掇英軒后,首先看到的是被釘在墻上的流金箋,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花紋被印在紙上,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其紋理或舒展或整齊,錯落有致的分布在一張紙上,展現出創作者對色彩運用、空間分配的把握之準,想到之前與掇英軒聯系的時候所說的體驗項目中就有流金箋的制作,讓我又擔心又期待。工作人員帶領著我們先去參觀展品,團隊成員陸陸續續的跟著工作人員來到展品前,工作人員對它們進行了不同于博物館地更詳細地介紹,并告訴我們,清代后期至民國年間,紙箋行業和加工工藝漸趨消亡,新中國成立時,歷史上留傳下來的紙箋加工工藝已處于絕滅的邊緣。而在改革開放后,掇英軒一直致力于這一古老技藝的研究,不僅重新拾起這一技藝,而且恢復了一些失傳百年的名品。就在我們為掇英軒的成果驚嘆不已時,工作人員帶我們回到了入門處的體驗活動區域,在看過教學視頻之后,我們開始上手制作流沙箋,雖然視頻上看著紙箋加工技藝傳承人做著很輕松,但實際上我從構思到調色再到最終將花紋印到紙箋上這之間的每一步都無比困難,狀態百出,即便是第二遍的制作也是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紙箋加工技藝的嚴謹與上手之困難,況且我只是簡單地體驗制作流沙箋,與真正的工藝可謂是天壤之別。之后,我們也體驗了團扇的制作,這么一番體驗下來,我們對紙箋加工技藝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尤其在得知我們如今的技藝多只是在復原古人曾經的智慧,如今的紙箋加工技藝很可能還沒有超越古人時,更覺得拾起一份遺失的技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在如今非遺文化艱難地融入社會的當下,如何傳承和發展這份技藝就顯得更為重要。

圖為掇英軒工作人員向團隊介紹粉蠟箋。通訊員 陳浩楠 供圖
離開掇英軒之后,團隊抓緊時間制作問卷及宣傳冊,想要盡快把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人們視野。在不斷尋找、詢問路人的過程中,團隊發現即使是巢湖本地的人,甚至是黃麓鎮的人,對紙箋加工技藝都不甚了解,這個結果也讓我們明白了宣傳紙箋加工技藝任重而道遠,而改善其身處的社會環境更是前路漫漫。

圖為團隊向路人發放宣傳冊,對紙箋加工技藝進行介紹。通訊員 吳冉冉 供圖
通過本次三下鄉活動,我們團隊更為全面地了解了紙箋加工技藝,見識到這一技藝的一段興衰,也體會到了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辛苦與毅力,認識到紙箋加工技藝所面臨的困境,但我們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的目標,生逢其時,肩負重任,心有所信,方能遠行。回顧這段三下鄉之行,我們學到很多,也留下了很多深刻而美好的回憶,我們不虛此行。(通訊員 吳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