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之語,承文明之長風
這個熾熱炎炎的夏天,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竹影泥痕,古韻傳世”非遺傳承實踐小隊于7月6日來到無錫市惠山古鎮景區內的“雙契軒”竹刻世家深入了解無錫留青竹刻技藝,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實踐調研活動。在這里,有著一個堅守竹刻技藝的家族,他們前赴后繼,名家輩出,竹刻技藝在他們的傳承下歷經一百二十年而不衰。小隊成員們感嘆他們的堅守與傳承之余,卻也對留青竹刻的內涵不甚了解。但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我們的感悟頗深,收獲頗多。
“時間摻雜著竹屑,訴說歲月未逝,繁華永存的韻味”這是當我走進竹刻工作室的時最強烈的感受,那一刻仿佛世界都安靜了,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手藝人的刻刀之間,一轉一劃皆是匠心獨運,正所謂刻刀下便是全世界。看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花鳥動物在老師的妙手下在竹背上顯現出來,我們不由得驚嘆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老師的浸染與滋潤。水仙、幽蘭、寒梅、修竹、荷花等高潔雅致的題材,在耳濡目染間,這些素雅清純的植物賦予了老師不同于旁人的氣質,使得她的作品多文人的才情風貌,別致清新。
這次的觀摩經歷給了我們一些不同的感受:這些古老的題材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對生活的高度詩意的表達,通過這些花鳥的題材,我們不僅看到了自然之美,更凝聚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情感與智慧。在這些藝術作品中,傳統的審美價值和情感體驗傳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過喬老師的作品,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潤滋養,這種溫潤并不是簡單的形式,而是一種思想的傳承,一種對人性、自然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喬瑜老師跟我們分享道,每一件竹刻作品完成后,竹肌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產生氧化反應,竹刻的顏色也會變得越深,對比度會變得越高,也就越具有觀賞價值。
我不禁深思,恰若竹刻隨著時間的沉淀而珍貴,人生也在歲月的流轉中不斷演繹著酸甜苦辣。竹木在時間的泡發下逐漸展現出更高的對比度和觀賞價值,啟迪著我們的人生也應該在時間的磨礪下逐漸變得更加有內涵和韻味。對于我們青年大學生而言,生活的起伏與曲折,應該用來磨礪我們的心智和意志,使我們變得更加堅韌和成熟,而不是一味害怕和逃避問題,我們要學會解決問題,努力成長為翱翔的雄鷹。
竹,被視為是君子品性的代言,耐寒挺立,心虛節貞,德比君子。竹刻,是中國文化柔美、和諧、亮節、傲骨等藝術情操的縮影。喬瑜老師的童年,充滿了淡淡的竹香,有著竹子的韌與直,有著竹林的幽深、出世、淡泊。他們家族五代人的人生,是雙契軒竹刻的歷史,也是留青竹刻的傳承史。在雙契軒竹刻世家的傳承史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竹子給一代又一代人帶來的使命和責任。
這種感悟不僅僅停留在竹刻藝術的表面,它深刻地觸及到我們作為年輕一代的責任。喬老師的話語中透露著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傳承的責任感,這也喚起了我們內心對于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我們深知,正是這些傳統文化中凝聚的價值觀和智慧,為我們的成長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人生賦予了更多深刻的意義。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我們不僅是個體,更是整個民族的延續。
留青竹刻的匠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藝將竹子打造成精美的藝術品,他們選擇竹子的過程亦展現了屬于他們的勇氣和決心。竹子的砍伐與鋸割,如人生中不斷面對的難題和挑戰,需要我們勇敢去面對并戰勝。而為了保護竹材不受損,不得不艱難地運送下山,這像是我們為了珍惜和守護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得不經歷各種考驗和努力。
最后,經過煮、擦、曬的過程,竹子才能被打磨得如此精美,也正如我們經歷人生的種種歷練和錘煉后,才能在生命的舞臺上展現出真正的光彩。竹刻作品的精美,正是通過人生坎坷與磨礪的終極升華,成為無錫文化藝術的具體呈現。因此,我們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追求卓越,方能創造出更加美麗、精彩的人生杰作。
“以竹為則,與竹相伴”。這是雙契軒竹刻世家的家訓,更是人生信條。喬瑜老師說到竹子謙虛,正直的美德,在他們家族里世代相傳。是啊,竹刻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精神的賡續。反觀當下,現代社會家庭觀念薄弱,嚴重缺乏核心精神支撐,導致人際關系一度緊張。我們需要這樣的家規家訓來世代傳承,約束邪念。作為青年大學生,更應以身作則,弘揚積極價值觀,努力投身小家庭之建設,以期推動祖國之發展。這大概也是我們加入實踐團隊的初心和使命吧。
在提及當下留青竹刻技藝的年輕一代培養和市場推廣情況時,喬瑜老師面露難色,她表示希望有新鮮血液充斥到工作室里來,使留青竹刻可以盡快的融入市場。
老師的期望讓我深思,或許這是中國的非遺技藝傳承面臨的共性問題——年輕一代缺乏匠人精神,傳統手工藝作品市場占有度低。近幾年來國家政府高度重視非遺技藝的傳承,然而僅僅依靠政府的庇佑無法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這一重擔落在了我們年輕一代的肩上,我們必須常懷敬畏之心,埋頭虛心學習,苦練過硬本領,方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喬老師總結了自己創新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每一條路都可以去走,都要去做,如果不去探索的話,不知道哪一條路會成功,連探索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那才是真的失敗。
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啟示,對于非遺傳人來說,只有通過不斷嘗試、探索各種可能性,他們才能夠超越傳統的桎梏,創造出更具創新性和獨特性的作品。如果不去嘗試,不去勇敢地邁出探索的步伐,就無法發現潛在的成功之路。
喬老師的言辭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在這個充滿變革和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有開放的心態和勇氣去嘗試新事物、擁抱新技術,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適應力。只有勇于探索,我們才能不斷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實現個人的成長和突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面對挑戰,敢于探索未知的領域,保持對自身成長和創新的渴望。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傳統的智慧和文化遺產,將其融入到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和價值。
“我和我爸一直說,我們做好那棵茁壯成長的香菜就可以了”這是喬瑜老師在談及留青竹刻是否需要引入資本時說的話。在我看來,香菜是一個類比,是老師在思考竹刻在非遺中的地位的一個類比,它不是一道主菜,但能為非遺文化喚醒那一抹生機。是啊,引入資本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是留青竹刻名聲大噪,但是資本背后的唯利是圖必然會與傳統技藝的匠心背道而馳,從而得不償失。這當然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或許,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喬瑜老師的話,不能讓利益沖毀傳統的匠心,更不應該讓資本裹挾著文明前進。
刀刃與青竹摩擦碰撞,撒落絲絲碎屑。竹子用它自己的方式訴說著百年技藝匠心獨運。在團隊調研學習中,我不僅感受到留青竹刻技藝的博大精深,更對一代代堅守文明傳承的匠人充滿敬佩和贊嘆。我們年輕一代應懷揣夢想與激情,為優秀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并在互聯網時代的大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沉下心來,扎實努力,精益求精。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點燃非遺瑰寶的光輝,在新時代展現出更加絢爛的色彩!
作者:錢鵬浚 焦一洋 來源:南通大學
- 以竹之語,承文明之長風
- 文章簡介介紹了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竹影泥痕,古韻傳世”非遺傳承實踐小隊的實踐調研活動。他們前往無錫市惠山古鎮景區內的“雙契軒”
- 08-20
- 支教花開別樣紅
- 首先,通過這次支教活動,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教師職業的神圣和光榮。由于陽光幼兒園位置比較偏僻,所以無論在生源、信息,還是各種教學
-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