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歷史、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該國家或地區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等核心因素,同時也是連接過去和現實的橋梁和紐帶。
7月9日上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海南大學熱帶風華實踐團一行13人參觀了海南省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我們在以全新的方式近距離感受海南椰雕、貝雕、剪紙和木雕等各種非遺文化的精湛藝術魅力的同時,也為這些傳統技藝和習俗所蘊含的智慧和創造力所深深震撼。
海南椰雕素有“天南貢品”之美譽,它的原材料主要采用椰殼,它比金屬更柔和、比木材更有質感、比泥土更有韌性,展館中的椰碗、椰杯、椰壺等展品件件造型古樸,畫面雅致,質地輕巧,做工精美,不僅體現著椰雕技師對非遺文化的高度理解,展示著椰雕技師出神入化的技藝和創作的靈感,同時這些展品更是在默默講述著海南椰雕的歷史發展、文化價值,讓我們感受古老文化與創新科技的交織、碰撞與融合。
在展館里陳列的有著國畫的神韻、刺繡的空靈、玉雕的質感、珍珠的光澤的海南貝雕更是古代文明與現代工藝交融的完美體現。通過展館講解員我們得知,這些精美絕倫的海南貝雕每一件都是從一顆顆平凡的貝殼,經過藝人的精心雕琢,才蛻變成了外觀精致、流光溢彩,形態自然逼真、意蘊豐富讓人驚艷的工藝品。在贊嘆的同時,讓我深刻感受了傳統手工技藝的匠心精神,了解了中華上下幾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的寶貴財富。對于海南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現狀開展探尋,以期讓它們在未來繼續發揚光大,為我們的國家帶來更多的驕傲和美麗,也是我們實踐團此行的主要目的。
7月9日下午,我們在騎樓老街找尋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痕跡,看到了海南椰雕與瓊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貌,并展開了關于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地調研,感想頗深,自認為對于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迫在眉睫。
我們在騎樓老街隨機采訪中,本地的人群對于海南省的非遺文化局限于瓊劇,卻有忽視其他非遺文化的現象,而外地游客對于海南省非遺文化的了解多于其他人群,在采訪中談及傳統文化及海南省非遺文化時很感興趣,這可能是對應了那句“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一樣,這可能與其長期生長在海南本地對優良的環境優秀文化在觀念上有些淡化有關,如:因為椰子隨處可見,人們沒有意識到椰雕也是海南省的非遺文化等。
我們在實地探尋中也發現大部分本地商家只清楚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但不清楚其發展歷史與背景,相比于街頭采訪人群及游客,了解程度略欠幾分。本地商家其中青中年人對非遺了解較少,只局限于哪個地方有售賣,仍舊停留在商品價值方面,對此我們呼吁其進行主動關注。
老一輩的經商人家,對海南省的非遺文化似乎沒有那么明確的界限,但是他們還是非常了解海南省相關的文化傳承及相關的非遺工作室與手藝匠人,他們也希望能夠將這些地域性特色文化傳播出去,傳承下來,在探尋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 1956年,?谑腥嗣裾闪⒁窆に噺S。1958年,富道村椰雕老藝人文必得參加北京群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文必得老人即席表演椰雕茶具贈送毛主席等一些有代表性椰雕歷史文化,也學習到了很多的非遺文化內容,讓我大有裨益。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海南人民歷史的見證。本次探訪的過程一是讓我們發現了海南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度不高,二是在對這些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還存在方式單一的問題。對此熱帶風華實踐團也有幾點建議和感悟:
一是海南非遺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開發新的價值?梢赃^加大宣傳,并鼓動感興趣的工藝匠人及社會團體參加與文化遺產相關的課程、講座和工作坊,舉辦一些有知名度的大型活動賦予海南非遺文化更多的人文價值、社會價值、商業價值,期待其走得更遠;二是打破傳統學徒制傳承方式,建立數字非遺文化傳承模式,以視頻、圖冊、網絡等數字記錄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并分享相關的故事、傳統技藝、音樂和舞蹈表演等,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海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海南非遺傳統手工技藝永不失傳;三是與相關社團、學生組織或學校合作,共同策劃展覽、工作坊、演出等。希望海南省的非遺文化能夠在日后每一個人的努力下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圖為熱帶風華實踐團團員在騎樓老街與行人交談。熱帶風華實踐團通訊員 亓志飛 攝。

圖為熱帶風華實踐團團員在騎樓老街與學生交談。熱帶風華實踐團通訊員 亓志飛 攝。

圖為熱帶風華實踐團團員在騎樓老街與商家交流。熱帶風華實踐團通訊員 亓志飛 供圖。

圖為熱帶風華實踐團團員在騎樓老街與售貨員交談。熱帶風華實踐團通訊員 亓志飛 供圖。
通訊員 亓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