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化遺產,風華精神家園
保護文化遺產,風華精神家園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手工藝技藝等方面的文化遺產。它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是人類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對于我來說,非遺是一種珍貴的文化資源,是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的寶貴財富。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不間斷文明史的古國,我國擁有十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活態的文化,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承嬗濟文實踐隊經過前期工作準備,于2023年6月25日去日照博物館統一調研,并且在6月27日至7月5日自行走訪調研。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更加具體的了解到非遺保護的現存問題,深刻感受到了非遺保護的必要性。一是非遺保護項目同質化嚴重,相類項目之間相互模仿日益加深。二是民間傳說非遺項目應景性傾向,助推各地爭搶歷史名人傾向,其中很多所謂“民間傳說”,都是近年當地文人應景編造出來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河北省臨城縣“趙云故里的傳說”入選河北省非遺項目。三是存在“重表演輕實用技藝”“重市場價值輕生活價值”的傾向,對一些重要的應用型技藝保護不夠。四是非遺傳承后繼乏人問題日益嚴重,目前處于非遺保護關鍵和核心地位、掌握、承載非遺技藝、技能的多為中老年人,傳承人年齡結構老化是普遍現象,有的已年逾古稀,隨時都有可能人亡藝息,尤其是一些在現代社會失去生存價值的傳統手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承人,僅僅靠對歷史和社會的責任感,難以維系。五是重申報、重開發、輕保護、輕管理的傾向。六是非遺項目的篩選、申報、審核、評審機制仍需優化。在相關負責人的支持和建議下,我們在調研結束后制作了調查問卷,使得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群眾對非遺保護的態度及看法,通過大范圍的發放,積極推動線上調研活動。并且召開線上會議,共同討論非遺保護的新思路新方法。根據各方面的了解,團隊對非遺保護給出以下建議。優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項層設計,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戰略,打響中國非遺文化牌,加快推進標準化管理,引入ISO管理標準認證的理念。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和其他相關項目的傳承,最需要把相關技藝程序化,推進標準化不斷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扶持機制科學地實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發展,一定需要開發利用,加強非遺項目傳承的內在動力。但是在對非遺項目進行開發利用過程中,要科學分析、理性論證,根據各類不同非遺項目的屬性、社會實用性和文化價值等,區別對待。在線上線下一起努力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對于非遺的關注以及希望非遺走得越來越順暢的美好愿景。非遺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來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加繁榮和發展。同時,我們也應該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管理,讓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文化,看似只是不起眼的泥土,然而我們期待的文明而有尊嚴的社會,就是從這里生根,抽芽,一片葉子一片葉子長出來的。因此非遺的保護才顯得尤為重要。本次實踐活動雖然短暫,但我卻認為意義非凡,在團隊線上線下的努力中我也看到了當代青年對非遺保護的無限力量,相信在以后非遺一定會走的更加穩健,更加長遠!(通訊員 莫詩音)(審核老師:董曉宇)
作者:莫詩音 來源:網絡
- 青春正當時,微觀行致遠
- 湖南工程學院計算科學與電子學院“學習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主題學習教育實踐團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中路鋪鎮開展暑期三下鄉
- 08-18
- 于腳下體會文遺 于途中染紅黨心
- 2023年7月15日至7月25日,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20多名學生及教師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
- 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