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眾多,民族文化豐富,獨特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孕育出了數量眾多、類別豐富、價值突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歷史、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原因,貧窮一度與云南形影相隨。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民族地區發展十分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兩度考察云南,指引云南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為進一步響應總書記號召,擦亮歷史文化遺產新名片,描繪彩云之南新畫卷,東華大學信息學院“云路甲天下,永昌南紅子”實踐團赴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進行實地考察學習。
實踐團共九人,其中有五人實地參與了線下實踐活動。除參觀相關建筑外,實踐中成員們還組織了觀看紀錄片、制作發放問卷及科普、街頭采訪等多樣活動,力求線上線下相結合,對永子非遺傳承傳播情況進行多方位全面的深入了解。
了解文化背景,領悟前世今生 為深入了解永子的前世今生、文化背景及傳播現狀,實踐團首先在實踐初期組織觀看了由保山廣播電視臺拍攝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永子傳奇》,并前往參觀院派南紅文化藝術館、保山博物館,同時廣泛搜集相關資料以備問卷使用。
通過查資料成員們獲知,永子不同于普通棋子而以保山特有的南紅瑪瑙、黃龍玉、墨翠等礦石為原料煉制,其中南紅瑪瑙質地細膩油潤,產量稀少,為中國獨有的瑪瑙品種。云南是最為典型的南紅產地,而隆陽區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開采地。在院派珠寶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實踐團成員參觀了南紅文化回廊及特色擺件展覽區,對南紅的歷史文化、隆陽區幾大礦口現狀、南紅擺件制作工藝等獲得進一步了解。院派南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和泉曾就讀于保山學院珠寶學院,畢業后他瞄準南紅瑪瑙市場,成立保山南紅文化藝術館,同時牽頭成立南紅歷史文化研究小組,致力于傳播南紅文化,推廣南紅文化產業。和泉表示:“保山南紅產業是一顆新星,未來前途無量。”
(院派珠寶展出的南紅瑪瑙擺件)
保山市博物館坐落于隆陽區南部的三館廣場上,建筑仿中國古代南方銅鼓造型,共設有7個特色固定展廳及1個聯合展廳。本次實踐團成員主要參觀了《哀牢青銅文化》、《滇西抗戰》、《民族民俗文化》在內的幾大展廳,對保山的人文地理進行深入了解。
參觀相關建筑,掌握傳承現狀 考察完文化背景后,為掌握永子圍棋生產及文化傳承現狀,實踐團成員前往永昌閣、永子文化園、保山市圍棋協會等地進行參觀。
永昌閣位于青華湖畔,外觀為五層仿古建筑,實際層數九層,內設永子博物館、永子書院、永子文化研究院、圍棋對弈室等,為隆陽區的地標建筑之一。閣內展覽有多副不同年代的永子,其中有半幅明代永子,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永昌閣內,實踐團成員第一次親手觸摸到了永子,執子對光照視,黑子黑如鴉青,白子白如蛋清,正如前人描述的那樣,令人嘆為觀止。
(光照下的黑子)
永子文化園地處隆陽區北部的金雞鄉育德村,主要由永子棋廠與永子非遺文化傳承館兩部分祖成。很遺憾由于特殊原因本次實踐成員們未能與非遺傳承人李國偉先生如約見面,改由保山市永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全程陪同并進行講解。在文化園中實踐團一行親眼看到了堆放展示的黃龍玉、翡翠等原材料礦石,近距離參觀了永子生產中的滴制與篩選工序,走進非遺傳承館了解了永子棋廠的在售產品。據工作人員介紹,傳統的棋子下部平整,需人工滴制,大小通過滴棒進行控制,橢圓形的棋子則不再使用傳統工藝而改為機器壓制。近年來棋廠積極謀求創新發展,在前人基礎上改良配方,制作出的棋子硬度比傳統永子更高,韌性和手感也更佳,適合賽事使用,目前已經在申請國禮,后續將被作為國禮贈送。另有配料不同的非常規棋子,此類棋子外形奇特,多為收藏用。實踐團成員們身體力行記錄實踐過程、拍攝永子制作工藝發布網絡、制作發布永子科普,助力永子文化發揚傳播,非遺結合、學生參與,助力鄉村振興。
(永子棋廠在售棋子)
(實踐團成員在永子文化園參觀)
在永子棋校,實踐團成員與保山市圍棋協會成員進行了精彩的對弈。通過對弈、參觀圍棋協會對弈室、采訪工作人員等一系列實踐內容,實踐團成員對圍棋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決定走上街頭對民眾進行采訪,從而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永子普及度數據。
街頭采訪民眾,傳播傳統文化 實踐團先后制作了兩套問卷,一套用于網絡平臺發放,另一套則用于街訪。街訪當天,實踐團一行先后到永昌花園、體育場和保岫廣場三個地點,分別針對老年人、小學生、學生家長三個不同年齡層群體進行了采訪。通過采訪經歷及部分問卷回收整理,實踐團成員得出一致結論:近年來永子文化的宣傳推廣在低齡人群中產生了一定積極作用,但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宣傳力度遠遠不夠。為更好的傳播傳統文化、增強民眾文化認同,實踐團成員們積極探討,在后續街訪中留心向民眾傳播自己所了解的相關知識,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實踐團成員進行街訪)
凝聚青春力量,擦亮文化名片 秉持著“崇德博學,勵志尚實”的校訓,多年來東華大學對在校生的社會實踐情況提出了較高要求,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自找苦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社會實踐與非遺傳承相結合,既為大學生實踐提供了課題,又能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賦予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為鄉村振興與教育共富繪就“實踐+創新”的新圖景。談及本次實踐的收獲,實踐團成員何彤這樣說:“通過本次實踐,我對永子的生產過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被歷史悠久的圍棋文化震撼到了,學到了很多東西。”
永子由李德章發明于明代,清朝嘉靖年間被皇帝赦令為貢品,后遇戰火失傳,直至2009年才基本恢復配方,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永子質堅色潤、觸子心舒、冬暖夏涼、神韻雋永,是古往今來舉世公認的棋中圣品,堪稱國寶,常用作重大圍棋賽事棋子。2021年,永子與云子一道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普通人群中,永子文化的普及度不高,其正真的價值尚未被大眾了解,永子非遺傳承與文化推廣任重道遠。下一步,成員們將對實踐期間的音視頻進行剪輯上傳,回顧實踐歷程,認真撰寫報告,傳播圍棋文化身體力行成為傳統文化的支持者、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