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4到7月10日,重慶移通學院淬煉·國際商學院“幸福家”美麗中國實踐團來到武隆區幸福村進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了解當地農業、農村的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狀況,在實踐調研中學習先進經驗,同時探討發展難題,以此能夠運用自身知識提出有益的建議。此次實踐活動中,實踐團成員們參觀幸福村特色生態旅游特色景點,展開實地調研,與村民、干部深入交流,了解幸福村生態旅游業發展的背景和文化,以及當前在文旅、生態旅游等方面的發展問題和政策。
第一篇:興文強旅筑幸福
眼前的綠水青山,腳下的山野自然,造就美麗幸福村。作為武隆的一個小鄉村,自然賦予了幸福村秀美的山水,同時又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使得自然和人文交相輝映,為文旅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實踐團從鄉村生態文旅入手,探尋幸福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2023年7月4日,實踐團從武隆城區出發,歷時兩個多小時來到六十多公里之外的大洞河鄉幸福村生態旅游鄉村。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幸福村的旅游資源,實踐團和幸福村徐書記等相關人員進行了交談。據悉,幸福村中存在著許多正在開發和待開發的旅游資源,政府以及村委都對其做了一定的發展規劃、項目策劃、項目包裝等工作,但由于村里人才的欠缺,該工作策劃存在著一定的內容有待優化。因此,為了促進幸福村文旅的發展,村委徐書記與實踐團陳思老師和張思靜老師就鄉村生態文旅品牌培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宣傳營銷、人才培育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和規劃。
在幸福村的七天,“幸福家”美麗中國實踐團對幸福村中的特色生態旅游景點展開實地走訪和調研,領略了大洞河峽谷的神奇秀麗,感受了趙云山上的云卷云舒,體驗了農園生活。實踐團經過七天的實地調查,也向村委徐書記提出了相關解決方法,堅持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市場為主力,以文旅融合為載體,以做強產業為動力,作響幸福村特色景點名片,實現鄉村旅游發展。
第二篇:特色農業促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資源稟賦差異大,相對于普通農業來說,發展特色農業更加具有優勢。幸福村中的特色農產品很多,如脆桃、高山竹筍、野生獼猴桃等等,此次實踐活動中,實踐團著重對脆桃這一種特色農產品進行了調研。
2023年7月6日幸福家的成員們在幸福村徐書記的帶領下,前往幸福村桃樹種植園追尋脆桃的足跡。據悉,在百畝桃林之前,這里曾是無花果果園。無花果喜溫暖,耐高溫,但是嚴重的澇漬或空氣濕度過大可能導致裂果和爛果,所以無花果種植成效不佳。經過村干部和種植專家的勘測,武隆幸福村濕度大、光照足,能夠給桃樹提供充足的養分,最終決定開展桃樹種植。徐書記說,每年七月份左右,就會有收購團隊前來收購,同時也會有部分游客前來參觀。當地的脆桃銷售方式主要為集鎮零售和上門收購兩種,網絡銷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銷售,但也收效甚微。
在交談中實踐團發現,目前脆桃的產業鏈相對單一,其脆桃的附加值也比較低。實踐團在與村書記的交流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希望可以在網絡銷售、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等方面繼續提升,徐書記表示,未來也會朝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第三篇:以史為鑒鑄幸福之路
一塊功德碑,默默矗立在雞尾山地質公園前。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數字,記錄著一段關于雞尾山的故事。在與幸福村徐書記的交談中幸福家成員們了解到雞尾山以前是一座寶山,山里蘊藏著豐富的鐵、煤等礦產,因山的形狀像雞的尾部而得名。但由于開采鐵礦和雞尾山本身的層狀石灰巖地質結構因長期的降雨滲流和巖溶作用使軟層強度弱化、裂隙帶擴大,導致山體垮塌。
同時,因山體垮塌,垮塌體800萬立方米,填滿了鐵匠溝,并在上端形成了20余畝水面的堰塞湖。雞尾山山體崩塌之后,公路因施工難度大,五年來無人修繕,嚴重影響了周邊村民出行和鄉村經濟發展。最后鄉黨委和政府集結村民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善款43.62萬,重新修繕雞尾山公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天災人禍,乃是自然規律,無法避之。實踐團經過此行,深刻認識到地質災害的發生帶給了人類的極大危害,對待自然,應懷揣敬畏之心,尊敬自然。
此次暑期“三下鄉”武隆幸福村的七天之行圓滿結束。風正勁足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身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在今后需厚植情懷、練就本領、肩負使命,讓青春在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舞臺上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