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峨山鎮鄉村振興發展現狀,了解“黨總支+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特色經營模式,了解峨山鎮下屬各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實現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安徽師范大學經管學院職業規劃與發展協會赴安徽四地“微經濟·微人物”特色小鎮賦能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成員走進沈弄村、童壩村、東島村,深入探究鄉村振興發展情況。
立足三農當先鋒 引領群眾共富裕
趙永革先生扎根沈弄,開展與推廣農業農村產業化工作也有數年之久。高標準農田里種水稻、低洼易澇地栽蓮藕、公路邊發展葡萄等經濟作物……夏天里的沈弄村呈現一派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景象。在與趙永革先生的會談中,他表示,沈弄村有著自己的“致富經”。村委牽頭與銀行合作開展“一元采摘”,進一步擴大村鎮品牌影響力。與懷寧縣合作,利用當地豐富的山泉水資源和“9個挑夫”民間故事,打造自有品牌,銷售礦泉水。農資直銷,積極與農資商合作,每年節約近30萬的肥料支出。沈弄村村委帶頭,興建“共富驛站”,便民利民,塑造文明村風。同時,趙永革先生希望村委繼續發揮好“三帶作用”,要帶著村民干,帶著村民銷,帶著村民富。

篤行實干聚合力,蓄勢賦能振興路 2022年2月22日,童壩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正式成立,注冊資金100萬元,量化股份1000股,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占股51%,村民占股49%。童壩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抓住區級全域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承接童柳路擴寬項目,該項目為繁昌區第一個獲批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項目,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0萬元收入。童柳路拓寬工程積極動員村民參與,全部使用村內勞動力,方便村民就業、增加收入。同時,童壩村依托山林資源,盤活村民組荒山荒地,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以支部發動、黨員帶動、群眾行動的方式,形成發展合力,逐步發展起“青梅+白茶”“茭白+甲魚”“青梅+香薯”等特色農業,帶動采摘農業、生態工業、鄉村休閑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圖2
描繪竹海幸福景,美麗鄉村入畫來 東島村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對銅沖荒地、拋荒地、農田與村合作社統一簽訂流轉合同,涉及農戶120戶、320人,共流轉300畝土地,2022年12月已完成第一季收獲。種下“小菊花”,產出“財富花”,去年共種植各類菊花300畝,產值菊花6000斤,如今在專業合作社下每月能帶動60余戶農民增收,月增收約1500-2500元。同時,東島依托萬畝竹海資源,大力發展竹筍加工業,向浙江、黃山等地學習,建設竹筍加工廠,延長保存期,打破季節差。“在東島,我們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情懷,不斷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深挖鄉村文化歷史,提煉鄉土文化元素,努力把東島村打造得更加美麗宜居。”東島村黨總支書記在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會議上是這樣表態的,也是這樣做的。
如今,沿著浮峨路一路向北穿村而過,路邊大片的稻田在陽光下悅動著金色的光芒。村莊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人民生活更上一層樓,鄉村振興的壯麗圖景,在這片村莊中徐徐展開,村民們沐浴著黨的春風,在村黨組的帶領下,在幸福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經管學院職業規劃與發展協會“微經濟·微人物”特色小鎮賦能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蕪湖分隊將不止于此,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