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梯田稻谷香,鄉村振興美夢成。為探究何家巖貢稻產業發展成效,回望貢稻產業發展之路。7月23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扎根稻田旅,尋覓非遺行”實踐團來到了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巖村調研。在調研中識得農民真情,尋得鄉村振興新方向。
敢作敢為的先鋒之師
何家巖的稻米又稱貢稻,因其米色透亮,粒粒清脆,古時上供于皇帝食用而得名。而此等優質產品卻在近代寂寂無名,鮮有人知。為把握鄉村振興機遇,打響貢稻品牌,助力何家巖脫貧致富成為宜居鄉村。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村史館。 譚婉婷 供圖
村史館內有一份直面挑戰的宣言書,里面寫道:“我們大家都全力支持各方面的工作,在村里做的所有建設都是為了我們這里搞得更好,不能因為個人的事情耽擱發展,那就要成為何家巖的罪人…”在黨員代表的領頭之下,村民們一個又一個按下紅手印,向困難進軍,向美好生活靠近。
踏踏實實的躬耕之民
梯田萬畝,風光無限。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我們也有幸親身走進稻田之中,向農民伯伯詢問稻田之道。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稻田與村民交流。 石薪億 供圖
交談之中,我們明白稻米非一日之成,既要時間的淬煉,更要細心照顧,順應農時,插秧、施肥、收割…農民的滴滴汗水,在秋收之時換來粒粒稻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勤儉節約乃是中華美德。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村史館的合影。 譚婉婷 供圖
稻米來源于土地的無私饋贈,更來源于樸實的農民勤勞耕耘,中國是農業大國,我們是農民子弟,助農、興農、愛農是我們應盡之責,應報之恩,應有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