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協調聯動。7月24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扎根稻田旅,尋覓非遺行”實踐團來到了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巖村調研走訪,針對當地的特色—稻米、苗繡進行深入的調研,并結合專業優勢開展支教行動,將愛播撒于鄉村大地。
香甜稻米是產業致富的根基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農民,農民的重心在土地。何家巖是一方依山傍水的靈秀之地,獨特的山地構造,豐沛的山林泉水,為當地發展梯田稻米鋪就了天然的基礎。加之當地村民勤勞樸實,巧識氣候之變,培育出獨具風味的稻米;ㄌ锏久子址Q貢米,相傳古時,收獲的稻米將沿著狹窄陡峭的官道,一路顛簸直達天子居所,專供皇帝品嘗。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村史館 譚婉婷 供圖貢米產業的傳奇之路因其品質,更賴其黨員代表的先鋒帶動。黨員代表聯系當地村民,當發展機遇初顯,便簽下了同舟共濟的宣言書,:“我們大家都全力支持各方面的工作,在村里做的所有建設都是為了我們,這里搞得更好,不能因為個人的事情耽誤發展,那就要成為何家巖的罪人…”何家巖的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初具成效的縮影,更是當地村民在黨的引領下,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創新發展的歷史成效。
巧手繡娘是振興旅程的風景
酉陽縣是具有建縣歷史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當地以土家族、苗族居民為主,產生了一批獨具魅力的非遺特產。苗繡是其中的典范產物,何家巖也建立了苗繡坊,其中的繡娘大多是屬于中老年,他們心精細,手靈動,在衣裳勾繡起精致小花,更結合當下時尚,做起了卡套、團扇、錢包…繡品的色彩搭配豐富,突破了過去單一顏色、款式的束縛。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繡娘交流。 譚婉婷 供圖苗繡坊的創設,一方面弘揚了當地的民族文化,守住了一份民族自信心,一方面為中老年婦女提供就業崗位,守住了鄉村振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自信孩童是未來發展的動力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何家巖的孩子更是一朵朵沐陽而生的向日葵。在當地,有一座明德書院是由社會人士出資捐贈修建而成,明亮而溫暖的燈光,整齊有序的書本,深得孩子們的歡喜。結合實踐團成員專業實況,我們決定物盡其用,讓善意接續流淌。在明德書院內開展環境保護,傳統文化主題講座,并教導孩子們握筆、運筆,寫一手方方正正的中國字。牽起孩子們的手,唱起蟲兒飛的歌,回憶在心中鐫刻。

圖為支教后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的合影。 石薪億 供圖
鄉村振興少不了土地養育,更少不了人心共濟。何家巖的華麗蛻變,是無數人的托舉。而作為青年的我們幸逢盛世,應以鴻鵠心報振興志,共赴繁盛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