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激勵廣大青年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強國有我的青春激情,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勇當先鋒隊、突擊隊”的重要思想,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赴南平市建甌市順陽鄉實踐隊于2023年7月13日至7月17日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座談、宣講、參觀、走訪的過程中,隊員們投身自然,用心體會,不斷成長,在思考中加深認識,于感悟中扎實成長。
圍桌座談,建言獻策
7月13日,順陽鄉人大主席葉燦生、“文旅鄉村振興”博士工作站站長陳超博士與實踐隊師生開展座談會。通過他們對建甌市與順陽鄉詳實的介紹,實踐隊對福建省“引鳳還巢”師帶徒計劃、順陽鄉政企結合的發展模式與各項目的申報情況有深入了解,陳超博士與田甜老師根據順陽鄉情況,因地制宜建言獻策,希望政府與企業能夠探討各類“產學研”深度融合項目,共同促進發展。
7月14日,葉燦生主席、陳超博士、順陽鄉人民政府賴副鄉長、吳副書記、林業站陳站長以及箬溪生態園范總與實踐隊師生開展座談會。通過本次座談,實踐隊了解到建甌市是福建省宅基地改革三大試點之一,理應在保護農民宅基地使用權、促進高效處置與流轉、使用權合規化分類處置等方面提出創新舉措。面對復雜多樣的現狀,需要參考借鑒典型案例,根據村情民生不斷精進,走出有利于改革的順陽之道。而“一生養好一只豬”的經驗故事與陳超博士“一根竹子插到底”的教導不謀而合,實踐隊也體會到了高標準才有高質量的真切道理。
7月17日,實踐隊走進順陽鄉養老院,參與“和美順陽”特色讀書匯,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最后一日的匯報總結。隊長柯圓圓與副隊長葉子璇向在場成員匯報調研成果與調研報告大綱,李孟冉學姐總結實踐工作,實踐隊所有成員分享活動感悟。馮老師與江墩村婦聯主任分享了養老院起步階段的經驗故事,告訴實踐隊唯有大愛才有耐心、有細心的真切道理。急需突破口的順陽鄉與積極肯干的實踐青年,一起“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青春不褪色,年華不虛度。

李揚冉學姐總結實踐工作(李嘉祺 攝)
宣傳講解,樹立新風
7月14日,實踐隊在順陽鄉人民政府以“耕地保護,服務三農”的主題為順陽鄉村干部和種養、流通大戶宣講。葉子璇與蔡子妍同學首先以“耕地保護政策”為切入口,梳理了耕地保護政策的發展史,體現我國對基本農田保護的高度重視。接著分析了福建省耕地保護的現狀,為鄉村干部和流通大戶介紹了相關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后呼吁大家從“數量”、“質量”、“生態”、“效益”上優化耕地保護。同時,順陽鄉人大主席葉燦生提出鄉村振興應以“治理鄉村,振興產業”為目的,充分發揮順陽種養基礎的優勢,助力順陽抓好土地利用,發展生態農業,推動鄉村振興。
參觀體會,得道多助
7月13日,苗圃負責人帶領實踐隊參觀了建甌市“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與林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并介紹了許多當地特色名貴樹種,如金錢松、羊蹄甲等,分享建甌當地林業良好發展態勢的經驗。

圖為苗圃負責人帶領實踐隊參觀基地及示范區(李嘉祺 攝)
7月15日,上午,實踐隊溯源順陽鄉漈頭瀑布群。途中參觀石呈村知青驛站與怡心園農莊。石呈村書記與葉燦生主席共同講述了支部領辦的動人故事,同時提出,通過種植業、旅游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將鄉村振興這個長期課題越做越好。實踐隊隊員在寧靜肅穆的氛圍中,更堅定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求知精神與理想信念。

實踐隊成員參觀怡心園(李嘉祺 攝)
下午,實踐隊在順陽鄉三產融合中心了解順陽鄉各村的特色農產品。為便利“產銷一體化”的產業模式,鄉政府在融合中心設立了直播間。銷售人員巧用新媒體平臺,把當地特色農產品搬進直播間,提升產品的知名度,進而擴大銷量。同時,以“兄弟果蔬專業合作社”為示范的商批集散中心為農產品種植、收購與銷售人員提供了相關的信息咨詢服務。返程經過的“健康棧道”體現了順陽鄉政府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提升鄉村整體風貌奠定基礎。

實踐隊于鴛鴦湖合影(李嘉祺 攝)
7月16日,實踐隊前往省級水利風景區——鴛鴦湖進行游湖參觀。一筏清影身若夢,兩岸青山似畫廊。不時矚目鷺行蒼狗,魚翔淺底的風光。實踐隊成員了解到,鴛鴦湖系修建水庫而形成的人工湖,屬中型水庫,湖區有原始森林3600畝,自然環境保護良好,具有調節較好的生態系統,也是鄉村振興治理的典型范例。
走村訪企,實踐為民
7月13日,實踐隊走進建甌市工業區華宇圣象竹木企業,該企業依托建甌當地豐厚的竹木資源,大力發展竹木地板裝修經濟,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帶動建甌全市經濟增長。觀看竹木地板在車間的全鏈條自動化生產流程后,華宇圣象郭總深入淺出地講解道,企業在專注自身發展之余,極其注重人才引進,希望能增強與福建農林大學的溝通交流,促進企業穩健有力可持續發展。實踐隊也對當地深加工竹木產業的生產經營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7月15日,實踐隊來到建甌市和興順種植專業合作社探訪種糧大戶、種菜大戶與流通大戶。體會到只有提高農民積極性,落實政策,拓寬外銷資源,促進交易流通,順應需求潮流,密切配合,才能解決問題,探索路徑,把握通道,精準突破,盤活農產品市場。
隨后,實踐隊在葉燦生主席的帶領下訪問了溪東村“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在政府的悉心幫助下,夫妻倆經營的“鴛鴦湖飯店”蒸蒸日上,家庭收入與生活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于2017年成功擺脫貧困。訪談中,女主人對生活現狀十分滿意,對政府的扶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7月16日上午,實踐隊來到鄉村振興示范村——江墩村。青山相伴,碧水泛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秀美開闊的生態水系。“政府數年如一日地悉心推行垃圾分類政策,讓這片生態區的恢復事業有了曙光”,葉主席介紹道。如今,江墩村通過“舊村復墾”行動,充分利用文旅資源,打造特色民宿,投辦長者食堂,加強支部領辦,融合服務業與旅游業,增加村民收入,真正書寫了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大美畫卷。
隨后,實踐隊走進垃圾分類、鄉村治理示范村——際下村。際下村在鄉村治理中,既富有創新性地組建“婆婆媽媽”巾幗志愿隊,又吸取經驗,落實“弄長負責制”。“人人參與,人人負責”,濃厚的全民治理氛圍,使得際下村頻頻成為帶頭模范,助力順陽鄉形成鄉村治理新風尚。
午后,實踐隊來到九仙山生態魚直供基地,該基地目前存有一個魚塘與十七個草蝦塘,規模已從原有的80畝擴大到了120畝。相比于家魚的養殖,淡水蝦養殖的成本更低,收益更高,在全自動養殖設備的支持下,養殖魚蝦的效益立竿見影。養殖人員心懷“越挫越勇,拾級而上”的信念,組織前往外省,學習交流養殖技術。同時,公司積極貫徹“先富帶幫后富”的政策方針,帶領其他家庭投入養殖工作,提高村民的凝聚力與總收入,助長共濟互助的社會風氣。
最后,后房村“建甌市明華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魏明帶領實驗隊參觀了當地的高標準農田項目。五百多畝的基本農田應種盡種,作物品種多、品質高,產品效益較高,給合作社帶來可觀盈利。魏負責人強調了“創新”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在保證核心能力的基礎上,技術進步與創新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并呼吁大學生群體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投身于農業實踐的大軍中。
成果部分

圖為實踐隊制作宣傳手冊
實踐隊圍繞“現存的耕地不合理利用現象”、根據“耕地保護的政策制度”、結合“保護耕地,服務三農”的實踐主題制作宣傳冊與宣講策劃案。以策劃案為背景,實踐隊在順陽鄉人民政府為鄉村干部和種養、流通大戶進行耕地利用保護方面的宣講,并在宣講的同時分發宣傳冊。村民認真閱讀宣傳冊內容、仔細傾聽實踐隊宣講,對“如何加強土地整治,實現鄉村致富夢”有了更深的理解。通過宣傳冊的制作與分發,實踐隊在喚醒村民“土地保護記憶”,提高村民“土地保護利用意識”方面卓有成效。
在對順陽鄉耕地狀況、農民基本家庭情況的調查以及生態自然村的走訪后,實踐隊整理調查資料,于7月17日在順陽鄉日照中心總結調研報告成果。根據分析整理,實踐隊成員總結出順陽鄉在耕作上 面臨資金、技術與人才等方面的瓶頸。為了防止“卡脖子”現象愈演愈烈,實踐隊遷思回慮從政策、營銷渠道和民生服務層面上給出了建議。同時葉燦生主席對實踐隊的工作做出點評。葉主席對高校的下鄉政策贊不絕口,并高度贊揚了實踐隊“不怕吃苦,認真負責”的調研態度。實踐隊腳踏實地“自找苦吃”的精神、堅持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信念都在調研報告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圖為實踐隊與敬老院的合影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殷殷點滴,滋潤心田。以德而耕,踏破山河。實踐隊始終牢記福建農林大學“明德”“誠智”“博學”“創新”的不倦校訓,孜孜不斷地努力實踐,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深耕,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奮斗。理想在彼岸,我們永遠在風雨兼程。

圖為實踐隊于江東村合影(李嘉祺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