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定慧雙塔二寺,細看佛寺城市相交
一、聚焦社會熱點問題 近年來,蘇州城市發展飛速前進,城市空間布局愈發合理,旅游打造引領潮流,寺院文化頻頻成為焦點議題。
佛寺作為一種神圣的信仰載體,具有其獨特的宗教空間,但是在與世俗文化長時間的協調共生之下,逐漸演變為功能復雜多樣的世俗空間。作為一種世俗化的城市公共空間,寺廟及其周邊成為了民眾經濟生活的中心而寺廟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活動空間的功能,又使其成為了居民文化娛樂活動的中心。這種佛寺空間與市民活動相交融演變的歷程既是一場歷史關于城市經濟文娛中心形成、變遷的演繹,也是一局思想文化領域宗教與世俗的博弈和妥協。
二、實地小組團隊考察 為響應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踐行實踐真理,培養專業素養,7月15日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雙塔寺社會實踐調查隊”在張笑川老師及助教李寅君的指導下,來到蘇州有名旅游景點雙塔寺和定慧禪寺進行實地考察活動。此次實踐活動旨在探尋伴隨城市發展寺院文化屢屢出圈背后的歷史因素,著眼于蘇州地區的佛寺空間與市民生活的深入交流歷程及其歷史發展,從雙塔寺的變遷解碼蘇州地區佛寺空間與市民生活的內在關系,解析社會熱點后的歷史變遷。
本次雙塔寺的實地調研為期一天,主要任務分為碑刻、詩文等遺跡資料收集和寺廟相關人員、附近居民及游客采訪調查兩個方面。分別以摘錄文段、拍攝圖片和談話錄音、采訪記錄、調查問卷的形式逐步有序展開。
小組成員共四人,共同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資料搜集,成員首先沿著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逐步參觀,先后進入定慧禪寺和雙塔寺進行現存碑刻的解讀和編號記錄。其次兩兩分組,由吳淑琪同學與湯嘉睿同學負責定慧禪寺的相關人員人員采訪和調查問卷的分發與收集。主要著眼于定慧禪寺的當下人員組成、佛法活動、寺廟功能、市民寄托、旅游動態等問題。兩位同學不僅僅特意邀請了定慧禪寺的大師進行寺廟歷史和寺廟活動的講解還與寺內的多位義工進行深入交流,了解民間信仰以及他們獨特的分工體系。恰逢市民上香的高峰期,兩位同學還十分有幸采訪到了大量的香客,豐富了此次實踐調查的組成材料,拓寬了視角。另外兩位同學,蔣樹言和仲陶紅再次在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對雙塔寺內的石雕、遺跡、碑文乃至建筑形式與工作人員進行深入探討,不僅梳理了雙塔寺的歷史變遷還就雙塔寺目前的修繕、旅游、宣傳等工作進行了解。遺憾的是,由于雙塔寺的規模較小加之天氣炎熱的原因,寺內游客并不是特別多,但是兩位同學也和僅有的兩位游客和兩位附近居民進行了旅游目的、雙塔寺歷史文化、遺跡構成、雙塔周邊構成等方面的交談。同時,走訪到一位相關單位已經退休的工作人員,傾聽并記錄了這類人群對雙塔在修繕和文化打造以及與市民生活融合的看法和建議。最后小組成員于街道的旅游招待處匯合,與相關工作人員了解近期雙塔寺和定慧禪寺的旅游狀況。
三、創建信息共享平臺 團隊實地考察后,小組成員借助騰訊會議等平臺進行團隊交流,匯總整理各方資料,梳理內容,對映像資料、錄音、圖片等進行再加工,搭建共享的信息平臺。
四、實踐搭建真知橋梁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小組成員首次以自主的調查小隊進行實地的考察,不僅檢驗了自己的專業素養,更是培養了實踐能力,深切認識和感受到走訪調查的重要性。此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組建了調查小隊,更是組建了大學生自主實踐的信心。幫助大學生們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進了對社會的情感,在落實“三下鄉”活動思想理念的同時,必將真正拉近當下大學生群體和社會的距離,為祖國的發展培養更多落實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