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隨著數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智慧農業的應用,已逐漸成為羊肉產業升級發展的有效途徑。為響應國家號召,助力鄉村振興畜牧發展,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鄉紅裊裊,悠悠我心”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9日前往皇竹牧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調研,以此對當地畜牧業發展進行調研。
7月9日早晨,團隊成員在任春環老師的帶領下,抵達位于江淮分水嶺試驗站內部的皇竹牧業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畜禽現狀以及相關羊養殖技術。在任老師的介紹中,團隊成員初步學習到養殖場不同種質資源之間的生物學特性,舍飼養殖過程中遇到的較大問題,比如大多山羊由于角大、堅硬鋒利使其在種群內斗毆的時候,存在損壞設施設備情況,而山羊之間互相打斗也易造成個體間的傷害。為解決這個問題,安徽農業大學聚焦“三農”產業發展一線需要,統籌試驗站、產業聯盟、行業企業、以及種養合作社等資源,開展建設“科技小院”,培育無角山羊,以便于提高舍飼飼養養殖效率。
經過對養殖場的參觀調研以及指導老師的詳細介紹,團隊成員了解養殖場地設施設備自主研發:移動式新型羊舍、肉羊自動化飼喂系統、智能稱重系統等,利用羊糞還田修復土壤生態、走肉羊冷凍精液優質開發等。
養殖場聚焦“稻漁共生”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和“草羊果蔬”農業循環模式,以“以種定養”為方向,圍繞“草-羊-土、蔬菜-羊-糞、果樹-羊-糞”循環體系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齊發展,而牧草的種植(熱季草,冷季草,混播牧草)中,利用裹包青貯和堆貯技術可實現牧草的長期保存,降低飼養成本,其后羊糞以其富含多中營養物質性質,在經過加工后還可供給蔬菜養殖場,有效地改善土壤環境,為蔬菜的生長保駕護航。
而在種質資源方面,打破專門化肉羊品種“卡脖子”問題,黃淮肉羊新品種是經過杜泊羊、小尾寒羊雜交育成,具有生長速度快、肉用性能突出、適舍飼等特點。而藏羊的引進,以其可抗嚴寒、耐粗飼、適應高海拔等特點很快適應江淮分水嶺地區環境,生長適應性及繁殖適應性的突破,又為推動“飛地模式”發展奠定了科學依據。
圖為團隊成員與任春環老師在養殖場前合影

圖為任春環老師向團隊成員們介紹羊品種間的區別

圖為養殖場中各品種羊及其養殖設備

圖為團隊成員驅趕山羊群

圖為團隊成員喂食黑山羊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任老師

圖為山羊群

圖為帶隊老師介紹綿山羊品種

圖為蔵羊群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而家庭畜禽養殖更是畜牧業發展的中流砥柱,通過對羊養殖場的參觀和對設施設備的調研,團隊成員深感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智慧農業,也必須依賴數字信息化農業改革更新,以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用高新技術促進羊養殖效能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