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傳承實踐隊來到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陳獨秀紀念園開展主題為“追憶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的學習宣傳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進一步學習陳獨秀的革命事跡,宣傳發揚紅色文化,助力革命精神薪火相傳。通過深入了解和感受陳獨秀先生的生平事跡和革命精神,實踐隊員們深深感悟到了紅色精神的偉大意義,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責任。
早上九點,實踐隊友們懷著緊張而又興奮的心情乘車前往本次活動的目的地—安慶市大觀區陳獨秀紀念園。
進入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許多珍貴的照片、手稿和文物。這些展品以生動的方式展示了陳獨秀先生的革命生涯和思想進程,使我更加直觀地了解了他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的努力。照片上的陳獨秀先生始終挺拔而堅定地站立在歷史舞臺上,手稿上的筆跡流露出他的聰明才智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這些展品激發了我對陳獨秀先生的崇敬之情,也讓我深思革命道路上的艱辛和必須堅守的理想信念。
由“先驅者”到“組織者”,跟隨講解員我們進入“開天辟地,建黨偉業”的板塊。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通過瀏覽學習,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代代革命者的奮斗和犧牲才得以實現。無論是陳列館里的張張照片,還是刻著卓著功勛的塊塊石碑,都籠罩著沉重的氣氛,似是有一股不屈的意志永遠地長眠在地底深處。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榮耀,一張張照片、一塊塊石碑記錄著我們民族的奮斗歷程和犧牲精神。每一位烈士都是為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為了我們的自由和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今天所享受的是他們披荊斬棘所換來的幸福。他們的英勇事跡和不屈精神,無時無刻不在鼓舞著我們,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上前行的道路。
走出紀念館,我們來到紀念園的陳獨秀先生之墓前獻上花籃。作為中國二十世紀最早一批的覺醒者,陳獨秀先生豎起了“科學”、“民主”的旗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他的兒子陳喬年、陳延年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他們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杰出先驅,集一時之風氣,引一代之潮流,開啟了救國救民的崢嶸歷程。青山巍巍,一門忠烈,英雄氣概,赤子豪情。父子三人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值得我們永恒緬懷。此刻萬千思緒涌上心頭,一切的感慨又不知從何說起,只能將它們化作一道深深的鞠躬來感懷先輩。動蕩的年代已經過去,壯士也早已被寫進歷史,然而生活還在繼續,愛國的主旋律不會暫停,先烈的精神將始終引領我們前進。
在這個莊重而肅穆的場合,我默默地思考著,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應當如何更好地學習和發揚紅色精神。我想,首先我們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時刻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剛健勇毅的品質。面對艱難險阻,我們要敢于向前,不退縮不動搖。作為時代的先鋒,我們要努力學習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從他們身上汲取紅色養料,獲得前進的力量。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積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追求進步,為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勇立時代潮頭,成為新時代的有用之才。
結束了一天的參觀,實踐隊員都感慨萬千。我們懷著赤誠,懷著敬意來到這里,又帶著感激,決心和信心離開。走過百年歷程,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照亮星空的思想,匯聚成一條奔流涌動的紅色精神血脈。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在新時代下,我們要更好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子的諄諄教誨,在紅色記憶中,永遠銘記屬于我們的歷史。(通訊員 趙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