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此次鮮食記“返家鄉”實踐活動的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01 隊伍情況
鮮食記實踐隊來自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共十一名隊員,均來自潮汕地區,由宋政老師指導,并于2023年1月21日至2月2日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調研活動。
鮮食記實踐隊在本次“返家鄉”中,實地深入探索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進行了兩項任務的開展:一是通過結合食品專業知識及當地已有經驗,在線上和線下同步開展關于海鮮食品的問卷調研;二是走訪“廣東省第二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之一——南澳縣黃花山村,了解當地的鄉村振興實施戰略。
活動前期,鮮食記實踐隊確認好線上工作與線下調研的人員安排,并且隊長分別對線上線下的隊員進行了相應的分工,做到相互合作、相互完善。
同時,團隊的每位成員均對實踐地進行了初步了解,為活動中后期的線下調研及記錄總結奠定了基礎。
03 行程記錄
01 海鮮食品調研活動
眾所周知,南澳島屬于汕頭市的沿海地區,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港口資源外,海鮮更是其一大代名詞。海鮮的鮮美眾人皆知,但其處理和食用方式也大有講究。如果食用不新鮮的海鮮或者沒有經恰當處理的海鮮食品,容易導致細菌及毒素進入體內,造成身體的不適,危害身體健康。此次海鮮調查實踐,目的即是了解當地人以及外地旅客對于海鮮食品、海鮮食品安全的認知程度。
團隊分工明確,分為線上科普組和線下調研組。線上隊員負責調查問卷的制作與發放,并根據調研結果制作相應的科普推文,線下隊員負責到南澳島進行實地調研,與當地群眾進行訪談,并及時將調研情況反饋給線上隊員。1月31日-2月1日,鮮食記的隊員們沿著南澳島后宅鎮海濱路,向群眾發放海鮮調研問卷,與群眾進行溝通交流,從而了解到當地群眾對海鮮的意見與看法等。
根據線上與線下問卷的調研總體結果,團隊的調查問卷涉及較多的人群,其中主要以年輕學生與職員為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南澳島依據地域臨海的優勢,海鮮的食用頻率較高,但卻有一部分群眾對處理與保藏海鮮的方法不太了解。隊員們還發現,隨著疫情開放及健康意識普及,群眾對于飲食健康的關注度在提高,大部分人表示海鮮食品應當迎合消費者健康需求。團隊根據此次調研結果,依托專業優勢,利用新媒體平臺,針對調研中發現尚存在的海鮮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相應的宣傳科普,旨在讓更多人重視海鮮安全、重視食品安全。
02 黃花山村鄉村振興
2月1日上午,鮮食記的隊員們到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黃花山村黨支部、村委會,以黃花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輝練和黃花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柯曉鵬為主要采訪對象,就黃花山村黨建工作和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情況等進行訪談。
在黃花山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黃花山村黨建工作和鄉村振興工作頗有成效。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網格化管理,成立四個村民小組,并有專門的黨員同各個小組對接,通過微信群時時刻刻與各村民做好交流,深入滲透進每戶村民,傳遞黨的好聲音,反饋群眾的真訴求。
黃花山村依托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得天獨厚的優勢,憑借山、水等優質自然資源,開辟出茶葉產業的特色優勢,年產6000斤,年售180萬元,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黃花山村更是憑借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業優勢,吸引游客在村民商戶在當地進行消費,提高村民個體經濟收入。
在未來,黃花山村將繼續擴大茶園規模,持續發揮茶葉產業優勢,并整合利用黃花山村的資源,開發山泉水產業,用黃花山的好水配黃花山的好茶,形成一條從茶葉種植、生產、銷售到沖泡的產業鏈,并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和新媒體平臺,打造電商網點,以“直播帶貨”的形式,帶動茶葉的銷售。
04 活動總結
鮮食記實踐隊在本次“返家鄉”實踐中采用“線上+線下”模式進行,以“南澳地區海鮮食品安全調研”與“黨群視角對話南澳鄉村發展”兩個主題為出發點,觀察南澳地區近年來的食品安全和鄉村發展狀況。
1月31日下午,團隊實地調研了當地島民對海鮮食品的加工與食品安全發展狀況的了解,通過分發問卷、發送團隊微信公眾號推文等形式,協助當地有關部門做好食品安全宣傳,提高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努力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在南澳蔚然成風,遍地生花。為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月1日上午,團隊線下成員實地考察了南澳島黃花山村,參觀了當地茶園并了解了當地鄉村振興的發展。
此次鮮食記“返家鄉”實踐活動于2023年2月1日順利結束,團隊成員學會了如何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并更好地為群眾所知,在總結當地基層黨建工作和鄉村振興工作經驗的同時,進一步向當地先進黨員模范學習。我們不斷督促和激勵自身向優秀黨員看齊,錘煉過硬本領,腳踏實地做實事,用知識武裝自己,以創新造就未來,成為人民的好伙伴,黨的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