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巧家蒙姑旅游資源的了解,我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求知路。對于鄉村振興,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內容較為淺薄,能夠親身走入重點幫扶縣進行研究調查既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也是將理論知識投入實踐運用的機會。通過本次實地調查與走訪,我了解到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分散,使得當地相關作物的產量受限制。其次,是移民搬遷后扶工作的重要性。
2022年7月4日至8日,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了解“十四五”規劃對鄉村振興提出的要求,云南財經大學商學院鄉村振興紅色電商調研團全體成員由商學院黨委委員羅冬暉、團委負責人劉煜、共青團干部曹明玨帶隊前往云南省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巧家縣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并對蒙姑鎮進行調查研究。
在牛泥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前往牛泥村集體經濟種植田。一起說是下地不如說是“上坡”,我們沿著被踩出來的土路向上走到種植地里,這里的土地是有坡度的,像是從山里開墾出的土地。牛泥村通過“合作社+公司+農民”的模式開展了集體經濟項目,在這里種植了洋芋,與此同時也套種了通過“一村一品”培養的特色水果“大雅柑”。之后,調研團去到大朵村,在馬路旁的一片玉米地里,眺望著遠山零星的種植地。大朵村“兩委”通過“黨支部+合作社+種植戶”模式積極推廣酸石榴種植,當前通過定點幫扶單位收購酸石榴為種植戶與周邊農戶帶來收益。
兩個村的種植地都能夠表現出土地較為分散的特點,分布在鄉間、山頭。通過我們的采訪,兩個村有不同的需求。牛泥村不缺乏土地種植,但苦于銷路不廣;而大朵村卻疲于土地缺乏。土地問題是硬件問題,但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無法通過繼續擴張土地面積實現土地資源的補充。目前農業技術水平欣欣向榮,無土栽培等技術推廣我認為是實現鄉村農業發展的一個落實方向,資金的投入也需要有技術的支持。
隨著調研團抵達蒙姑鎮為移民搬遷打造的社區——文筆社區,一幢接一幢的小別墅、四通八達的道路、完備的配套設施。除了鎮村干部組建志愿服務隊,加入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社區也積極引入智慧化社區管理項目,通過社區信息數字化高效解決居民生活問題,并提高居民自我監督、相互監督的意識。文筆社區給我的感受最大是社區對于居民的關懷與數字化鄉村帶來的便捷。當前社區的管理已然可以發展到信息化、數字化。但是智慧化管理的普及的難度與社區規模的大小是否存在一定聯系,如何使得智慧化管理能夠運用到其他社區也是可以考慮的,蒙姑鎮的文筆社區也許能夠成為其他幫扶縣移民搬遷安置地的示范。
在當地政府、農戶的介紹下,我對于巧家縣的了解從缺乏電商企業、有紅色資源和“小碗紅糖”特色產業等較為片面的印象,拓展到當地可用土地資源較少、土地分散,導致擴大產量困難、紅色資源發展受限以及農特產品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等的現實問題。借助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調研走訪,我真切地意識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實踐過程中內容的推翻與重組、轉換新的思路以及更多維度地思考問題也是令我珍惜的寶貴經驗。
走入當地才能更加切實地認知問題,帶著問題的思考才能獲取更多的信息。本次調研對我而言,有考驗,也有機遇。十分感謝這個機會,讓我從各方面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