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徽風戲韻”推普實踐調研團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溯●目連之淵源
徽州目連戲作為地方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藝術形式別致,反映了徽州的風土人情,帶有較強的地方色彩。為深入了解徽州目連戲的地理歷史淵源,實踐團隊參觀了“敘倫堂”目連戲傳習基地、嘉會堂古戲臺、“四十里的黑松林”等“目連救母”中片段《苦竹林》《劫傅》的主要描繪場景等,感受了祁門縣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了解了目連戲的人文地理背景。
在實踐中,隊員們了解了白馬點化的傳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目連戲故事淵源,認識了用于目連戲表演的面具、服飾、鞋子、寶劍等道具。此外,我們還領略到古戲臺建筑頂上“徽州三雕”的制造工藝及藝術構造,在驚嘆于當地傳統建筑制造技藝的同時,對目連戲的人文地理及歷史背景也有了深入了解。
感●目連之戲韻
為進一步了解地方戲曲徽州目連戲的地域特色,實踐團隊隊員在目連戲省級非遺傳承人葉正初先生的引領下,翻閱了目連戲歷史劇本,觀看了目連戲影視資料。團隊成員拜訪了目連戲目連飾演者之一葉建初先生,并現場聆聽了葉先生用普通話和地方方言分別演唱祁門目連戲《劫傅》片段。
通過以上這些走訪和觀摩,實踐團隊隊員切身感受到了目連戲婉轉的唱腔,深刻感受到它根植于徽州農村生活實際,融合有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這些都使得團隊成員更為近距離地感受到了當地特色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
探●鄉村發展問題
為深入了解當地戲曲目連戲發展和傳承現狀、鄉村語言文化資源建設情況、普通話普及現狀、非遺產業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等,團隊成員實地走訪祁門縣徽鄉緣食品有限公司、祁紅博物館等非遺保護單位,充分了解非遺產業對當地的經濟帶動作用,并通過走訪當地居民、發送調查問卷等途徑,深入探索當地發展問題。
尋●鄉村振興路徑
實踐團隊與當地非遺專家文化旅游體育局章書記、非遺代表傳承人葉正初先生進行會談,章書記介紹了當地目連戲難以深入青年群體、受眾較為局限的現狀,正在通過與高校學院對接互助、建立校園非遺基地等方式在青年群體中擴大影響力。團隊成員就“推廣普通話如何助力宣傳目連戲”、“鄉村語言文化資源建設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聯系”、“大學生在推廣普通話與鄉村振興中可擔當的角色”等問題與章書記與葉先生進行了探討,加深了對當地鄉村語言文化資源建設、普通話普及推廣現狀及其關系的理解與認知。
通過為期五天的實地調研,合肥工業大學“徽風戲韻”推普實踐團全體成員已圓滿完成實地調研任務。調研團深入祁門縣箬坑鄉基層,對當地的鄉規民約、地方戲曲、俗語民謠、生態建設、人居環境及目連戲傳承情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目連戲為切入點,深度挖掘祁門縣鄉村語言資源文化發展走向,以普通話推廣為媒介,對祁門縣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進行重點剖析,探索建立保護利用機制,致力于開展語言志愿服務,幫助鄉村擴大宣傳,增強文化自信,樹立語言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典型,為祁門縣文旅融合賦能發展建言獻策。
時間:2022-08-29 作者:趙星月 王誼聯 來源:“徽風戲韻”推普實踐團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