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暑假,作為大一新生的我,在國家的號召下,在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星火燎“源”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的引領下,迎來了暑假的第一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次活動,讓我學習到了許許多多,受益匪淺。從剛開始的博物館,到肖屋村古法魚梁,到河源特產鷹嘴蜜桃,再到河源東源四角樓、八角樓非遺古屋,十大美麗鄉村仙坑村,里面的教育實踐基地,大學暑假的第一次三下鄉,讓我體會到了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文化生活,星火燎“源” ,星星之火點亮非遺文化傳承,古法魚梁、忠信花燈、四角樓、八角樓古屋、研學基地、康禾貢茶文化,無不體現著古老的中華文化,呈現出從古至今的人類歷史文化活動,在我腦海中栩栩如生的呈現出來,更學到了團隊間的集體合作,在三下鄉活動中會出現許許多多的突發情況和困難,需要我們去協調好并去解決好困難。非遺文化從古至今不斷遺傳,作為青年一代,更應該去不斷弘揚宣傳,去了解,學習,并將之不斷的傳承下去,我們星火燎“源”團隊接下來會更加的努力,不斷的去了解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不斷的去宣傳,讓更多人去了解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粉絲,絲苗米,文化旅游地,讓我體會到了國家近年政策對扶貧和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發展,更是對國家扶貧的實力呈現,7月17日的早上九點,星火燎“源”團隊啟程了。秉著弘揚傳承非遺文化的初心,我們夢在腳下,我們揚帆起航。

圖為星火燎“源”團隊部分成員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本豪 攝
伴隨著活動開始,我們汗水揮灑,來到星火燎“源”第一站,河源肖屋村魚梁習俗,又稱“魚梁”,進到村莊里,我們看到了正在建筑未完成的魚梁模型,村里大部分都是小孩子老人,年輕人少的可憐,可見昔日的非遺魚梁已經漸漸淡出人們視野和生活,未來的“古法魚梁”又該何去何從呢?我們懷著一顆熾熱的非遺傳承之心,去不斷深入了解,進行短視頻拍攝宣傳,希望通過我們的方式,盡己所能及的力量,去幫助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古老的肖屋村村民所發揮集體智慧并傳承至今的寶藏。弘揚這南方地區傳統捕魚活動珍貴的、活態的遺存。傳承這展現出古老的歷史人民的智慧勞動,感受當時的古老文化,作為青年一代,我們義不容辭,不負眾望。

圖為肖屋村古法魚梁實物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彤彤 攝
星火燎“源”第二站——美麗仙坑村,讓我們體驗到了真正的利用資源優勢,去共創共贏,仙坑村,十大美麗鄉村之一,進到鄉村,村莊發展已經非常的完善,文化旅游、研學旅游、農產品打造,一體化的產業鏈讓我震撼不已,村內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圍屋,古建筑和客家文化遺產保存完好,一棟棟的站立在村莊中,從五百多年前貢獻至今,我們更體驗到了其中八角樓古老人民智慧,作為仙坑村最早的古民居,是所發現的東江流域歷史最早的、防御性最強的客家民居建筑,利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農產品特色,創造美麗經濟,發展成一處旅游路線和研學基地,讓更多人了解體會當地文化的同時,去弘揚文化,帶動經濟發展,打造美麗經濟體系。

圖為仙坑村風貌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本豪 攝
各地區的文化記錄了河源當地豐富又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從古至今的人類活動文化不斷的保留遺傳,這是我第一次三下鄉活動,但絕不會是最后一次,很高興能與小伙伴們一起參加這次活動,讓我學會到了團隊合作,更體會到河源當地許許多多的農產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到許許多多未曾接觸到的文化,作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我們會不斷的努力,去傳承并弘揚非遺文化,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古老文化傳承下去,拍攝一系列的打視頻宣傳,公眾號推文,發布一系列的論文,將他們記錄,并宣傳出去,讓更多許許多多的人和我們一樣 去了解非遺,傳承非遺,愿以星星之火,燃動非遺傳承。(通訊員 黃本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