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南通先烈步伐 探尋深厚愛國精神
為了厚植愛國情懷,銘記先烈事跡,2025年7月3日泰州學院人文學院“溯源扎根牢記使命”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南通通州區革命歷史紀念館。
首先團隊成員舉行了獻花儀式,表達對烈士的崇高敬意。
接著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團隊成員了解到在五四運動后,進步思潮開始在南通傳播,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社會先進分子共同追求的真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點燃了南通人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炬,工農運動漸成燎原之勢。1926年春,中共江浙區委派共產黨員陸景槐(陸植三)來南通做黨的開辟工作。1930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江蘇第一大隊在通東正式建立,不久改編為紅十四軍第一支隊,紅軍武裝最多發展到近千人,戰斗在通東、通中等地區。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行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中國人民的民族義憤和抗日怒潮。國難當頭,南通各界群眾紛紛行動起來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南通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全國人民一道,掀起抗日救亡運動,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最終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0年11月25日,梁靈光等人前往北興橋,接管國民黨南通縣政府及縣保安旅。1942年12月下旬,中華抗日救國會領袖鄒韜奮先生,從國民黨統治區輾轉來到南通縣。當時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已率部進駐五總、騎岸、十總一帶,師部設在騎岸鎮。鄒韜奮先后在張沙鄉、十總小學、新四軍一師師部駐地作精彩的演講,這些對處于艱難環境中的四分區軍民及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抗日救國斗爭起到了巨大鼓舞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不顧人民的反對,挑起全面內戰,在中國兩種命運抉擇的時刻,南通人民毅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或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家鄉堅特原地斗爭,或轉戰在全國各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新中國的誕生,拋灑熱血。抗戰勝利后,在共產黨和民主政府的領導下,迅速組織全縣人民發展生產。國民黨軍占領南通城后,廣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解放戰爭期間,南通縣人民在小海、觀音山戰斗中首次承擔比較重大的支前任務。從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全縣先后出征民工共計12000多人,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民工隊伍,以備渡江之用。
新中國建立后,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南通縣人民在剿匪肅特、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還擊戰以及維護社會治安、保護國家人民財產過程中,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書寫了新篇章。朝鮮戰爭爆發后,1950年11月中旬開始,南通縣人民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縣委在全縣組織開展游行示威、參加軍事干校、慰問志愿軍、救濟朝鮮難民、捐獻飛機大炮等活動。有100多名南通縣籍志愿軍戰士為保家衛國,血灑異國他鄉。
在紀念館最后有通州區部分老領導及離退休老干部的親筆題詞和江海烽火紀錄片。通過《江海烽火》紀錄片,展示了通州人民將繼續弘揚革命優良傳統,踏著先輩足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以“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不斷推進“強富美高”新通州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都深刻認識到了革命歷史和英雄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參觀紀念館和傳承紅色文化對于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應加強對紅色文化的重視與自覺學習傳承紅色精神,加強對于革命歷史的認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作者:俞文卉 來源:泰州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跟隨南通先烈步伐 探尋深厚愛國精神
- 為了厚植愛國情懷,銘記先烈事跡,2025年7月3日泰州學院人文學院“溯源扎根牢記使命”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南通通州區革命歷史紀念館。
-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