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慧琦、趙涵、喻曉婷)七月的沙洲村,蒼翠的群山環抱著這片紅色熱土,微風帶著紅色故事的余韻輕輕拂過。7月8日清晨,赤魂宣講團"三下鄉"實踐團隊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的紅色尋根之旅。
圖 1:宣講團赴館途中照
初入陳列館,莊嚴肅穆之感撲面而來。負責陳列館講解的宣傳科科長早已在館內等候,與團隊共同舉辦了一場簡短的歡迎會。會上,負責人不僅講述了長征時期紅軍在汝城的艱難歷程、“半條被子”故事中徐解秀老人與三位女紅軍的溫暖情誼,還介紹了汝城文化,并分享了生活和學習各方面的經驗。
圖 2:科長與團隊進行交流場景
歡迎會結束后,團隊成員們跟隨著負責人的腳步穿梭在陳列館的各個展區。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斑駁的舊物件、珍貴的文字記載,在負責人生動細膩的講解中重煥生機。特別是"半條被子"的故事,通過實物展示和場景還原,讓共產黨與老百姓之間"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深厚情誼躍然眼前,給年輕學子們留下了深刻而鮮活的紅色印記。
圖 3:陳列館內實物展示
午后陽光正好,赤魂宣講團來到了“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遺址,看到大家的到來,徐解秀老人的小兒子朱中雄爺爺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熱情地招呼他們坐下。交談中,老爺爺緩緩打開了話匣子,向他們講述起母親徐解秀生前常提起的往事:“當年紅軍住進來,雖然條件艱苦,卻總想著老百姓。母親常說,那半條被子不是普通的被子,是共產黨對老百姓的一片心啊!”樸實的話語里,滿是對紅軍的感激與懷念。赤魂宣講團成員圍坐在老爺爺身邊,認真聆聽著那些未曾在史料中詳細記載的生活細節,不時與老爺爺互動交流,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了那份跨越近百年的溫暖與信任。臨別時,他們與老爺爺合影留念,鏡頭定格下這張跨越代際的笑臉,也定格住他們對紅色精神的深刻體悟。
圖 4:與朱中雄爺爺合影
一天的行程短暫卻充實。從陳列館里的系統學習,到與革命先輩親屬的面對面交流,赤魂宣講團不僅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更對紅色教育有了全新的感受——它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觸可感的真情實感,是流淌在血脈里的初心與擔當。這份“新感受”,將成為他們三下鄉實踐中最珍貴的收獲,也讓他們更加明白:傳承紅色基因,不僅要銘記歷史,更要在實踐中體悟、在行動中踐行。
在沙洲村這片紅色沃土上,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革命的印記,每一縷清風都傳頌著英雄的故事。赤魂宣講團就像一顆顆紅色的火種,在這里汲取精神力量,必將把這份溫暖與信仰傳遞到更遠的地方。做新時代的'送被人',讓'半條被子'的精神永遠溫暖人心!
撰文 | 劉慧琦
圖片 | 易子萱、袁婷
一審 | 彭樂怡
二審 | 朱詩穎
三審 | 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