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巢湖區域廉潔文化在基層落地生根的鮮活樣本,探索其傳承與創新路徑,7月5日,尋廉巢湖,立德修身——巢湖學院赴環巢湖開展廉潔文化傳承調研實踐團走進巢湖市汪橋村,深入調研該村將廉潔文化融入基層治理的特色實踐。通過實地考察廉潔文化墻、查閱村務公開平臺、并與村委會干部及村民深入交流,團隊系統了解了其創新做法與實效。
在村委會,汪橋村村委會委員書記向實踐團詳細介紹了該村廉潔文化建設的核心舉措——“家訓上墻,掛牌亮戶”機制。書記表示,村委會每年組織村民提煉體現自家特點的家訓格言,經公開評議,將內涵優秀的家訓制作成展板在公共區域展示,并為對應家庭懸掛“AAA類新用戶”等榮譽牌。“這塊牌子,是榮譽也是日常提醒,激勵村民自覺規范家風。”書記特別強調,“廉潔文化的宣傳引導不是一時之功,我們通過家風故事會、廉潔文藝活動等多種形式,是持續在抓、常態在進行的一項工作。”

尤為關鍵的是村務財務的公開透明。書記著重向實踐團說明:“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我們堅持每月通過村里的微信群、小程序或公告平臺,詳細公開村務決策和每一筆財務收支明細,確保村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及時、清晰地了解‘家底’。”他認為,這種“指尖上的監督”是廉潔村務的基石,有效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筑牢了干群互信的橋梁。


行走在汪橋村,實踐團成員不僅被隨處可見、圖文并茂的廉潔文化墻所吸引,更在與村民的攀談中感受到廉潔文化浸潤生活的氛圍。在村頭大樹下納涼的幾位村民,當被問及村里的廉潔文化時,話匣子紛紛打開。村民陳大爺指著不遠處一面展示著“勤儉持家”家訓的文化墻說:“你看這些墻上的畫和字,不光是好看,講的道理也實在。村里常搞活動,講講老輩人怎么持家、怎么做人,聽得多了,心里頭自然就多了一根‘廉’的弦。”他提到,這些宣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家的言行,“現在村里攀比浪費的少了,互相幫襯的多了”。

巢湖學院實踐團此行深入記錄了汪橋村將傳統家訓資源創造性轉化為現代治理工具的創新實踐。團隊認為,該村以“家訓上墻掛牌”激發內生動力,以數字化“云端曬賬”保障透明監督,并輔以常態化廉潔宣傳教育,成功探索出一條根植本土、貼近群眾、富有實效的廉潔文化建設路徑。這一鮮活樣本,為研究新時代廉潔文化在基層的傳承與創新、深化高校廉潔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參考和思想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