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傳承紅色基因踐行時代使命”國際商學院赴杭州市富陽區(qū)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龍門古鎮(zhèn),在古村新貌中感受紅色印記。在這片承載著光榮革命傳統、煥發(fā)著鄉(xiāng)村振興活力的土地上,實踐團將紅色基因解碼與鄉(xiāng)村發(fā)展脈動相結合,追尋先輩足跡,體悟新時代鄉(xiāng)村蝶變。他們以青春之行踐行時代使命,在紅色沃土與振興熱土交織的田野課堂上,開啟了一場賡續(xù)紅色血脈、賦能鄉(xiāng)村發(fā)展的實踐之旅。

圖為實踐團在孫氏宗祠。王妍燦供圖
六月的陽光灑在龍門古鎮(zhèn)蜿蜒的青石板路上,實踐團成員們緊隨講解員的腳步,穿行在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巷間。斑駁的馬頭墻與精巧的木雕花窗,無聲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在孫權后裔聚居的核心區(qū),講解員娓娓道來孫氏家族“耕讀傳家”的千年傳承,成員們聽得專注,不時就古建保護、家風內涵等話題與講解員輕聲交流。行至硯池邊,一泓碧水映襯著白墻黛瓦、飛檐翹角,古意盎然的美景引得大家紛紛駐足留影。
古鎮(zhèn)的魅力,也流淌在居民的生活氣息中。在莊嚴肅穆的孫氏宗祠“余慶堂”前,偶遇一位精神矍鑠的孫姓長者。看到年輕學子們對祠堂文化如此感興趣,老人家眼中閃爍著欣慰,他簡短而深情地提及,這里承載著孫氏子孫的精神根脈,那些高懸的“忠孝節(jié)義”、“詩禮傳家”匾額,寄托著祖輩對后人的殷切期許。這份來自鄉(xiāng)土長者的樸素心聲,讓成員們對眼前的歷史建筑有了更深的溫度感。

圖為承恩堂(工部)院景。王妍燦供圖

圖為余慶堂內東吳大帝孫權畫像。王妍燦供圖

圖為硯池旁當地孩童垂釣,盡顯淳樸民風。王妍燦供圖
帶著古巷悠長的回響與鄉(xiāng)情浸潤的暖意,實踐團成員們步入了莊嚴肅穆的“黨建三館”。在講解員的深情引導下,一件件帶著歷史印記的革命文物、一張張定格烽火歲月的老照片、一份份字跡泛黃的珍貴文獻,無聲地講述著龍門兒女為家國命運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史詩。成員們屏息凝神,在展柜前久久駐足,指尖輕觸歷史的脈絡,目光追尋先輩的足跡,低聲交流間滿是震撼與由衷的敬仰。這份穿越時空傳遞而來的熾熱家國情懷與如磐信念,深深烙印在每個人心中。
懷著對革命先輩的無限追思,隊員們步履堅定地走進了鄰近的孫曉梅紀念館。這座樸素的院落,記錄著這位龍門走出的女英雄短暫卻光輝的一生。館內陳列著她生前使用過的樸素物品、發(fā)黃的家書手稿以及記錄其英勇事跡的圖文資料,生動勾勒出一位年輕女性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際,毅然投身革命洪流,最終為信仰慷慨就義的感人形象。“她當時才29歲啊……”一位隊員凝視著展板上曉梅烈士青春堅毅的照片,輕聲感嘆道。這份為理想獻身的純粹與勇氣,強烈沖擊著在場每一位年輕學子的心靈。步出紀念館,午后的陽光分外溫暖,先輩們用生命點燃的精神火炬,與古村的新生景象交相輝映,仿佛無聲的春雨,滋養(yǎng)著青春的心田,更化作賡續(xù)奮斗、勇擔使命的澎湃動力。

圖為孫曉梅故居中孫曉梅同志的雕塑。王妍燦供圖

圖為孫曉梅故居中處于大堂中心的黨旗。王妍燦供圖

圖為孫曉梅故居外實踐團部分成員合照。王妍燦供圖
龍門古鎮(zhèn)的木雕手藝,是老輩人傳下來的寶貝。實踐團找到一位做木雕的老師傅聊了聊。老師傅的店里擺滿了用上好崖柏木雕刻的各種物件。他說,現在古鎮(zhèn)變干凈漂亮了,游客多了不少,特別是政府把孫曉梅故居、勤廉館這些紅色景點和他們木雕店串成一條“紅色研學路線”后,來參觀的學生多了很多。學生們看完紅色歷史,順道就能看看這些實打實的手藝活,店里人氣旺了不少。這種把紅色故事和老手藝結合起來的路子,既能讓年輕人記住過去,也幫老手藝找到了新活路。不過老師傅也說,店里自己開發(fā)的一些刻著勤廉館花紋、帶有清廉寓意的崖柏木雕,東西是好東西,但光靠小店自己慢慢賣,知道的人還是不夠多。他盼著鎮(zhèn)上能多幫忙,在線上平臺多宣傳宣傳,讓更多人知道龍門木雕這五百年的好手藝。
古鎮(zhèn)的老味道,像酒釀、面筋,也是代代相傳的好東西。一位做古法酒釀的大姐告訴實踐團,看到別的地方靠鄉(xiāng)村振興熱熱鬧鬧,她真心希望龍門這些好東西也能被更多人知道。“好東西藏在深閨里可不行!”她說,要是能把紅色景點和她們這些非遺小吃綁在一塊兒,搞個“紅色味蕾之旅”,肯定能帶動生意。大姐有自己的“土辦法”:饅頭只賣一塊錢,比別家便宜不少,就為吸引客人來嘗嘗她的好酒釀。她笑著說這就像過去“小米加步槍”打仗,饅頭是引路的“小米”,酒釀才是打勝仗的“步槍”。不過大姐心里明白,光靠自己這樣小打小鬧不成。她特別希望鎮(zhèn)上能牽頭,把米酒、面筋這些統一弄個“龍門糧倉”的好牌子,包裝成像“軍民同心套餐”這樣有紅色故事的產品,再通過抖音直播賣出去,讓全國都能嘗到龍門的老味道,這樣大家的日子才更有奔頭。

圖為崖柏木雕工作工作室老板與實踐團成員采訪完后的合照。王妍燦供圖

圖為商鋪老板娘與實踐團成員采訪完后的合照。王妍燦供圖
實踐團成員行走在古街巷中,聆聽孫權后裔的家族故事,感受明清古建的深厚底蘊;在孫曉梅紀念館和黨建三館,通過珍貴的文物史料,深切體悟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與犧牲精神。通過與木雕非遺傳承人、酒釀手藝人的面對面交流,成員們直觀了解到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技藝的發(fā)展機遇與鄉(xiāng)親們的熱切期盼。此次深入古鎮(zhèn)的實踐,讓青年學子們心中厚植了紅色記憶,感知了鄉(xiāng)土民情,更明晰了自身肩負的時代責任。鏡頭定格下實踐團成員收獲的思考與篤定的笑容,為這場追尋紅色足跡、感悟時代脈動的實踐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龍門古鎮(zhèn)大門處合影。王妍燦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