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上午10點,安徽理工大學“‘理’興沃土,紅心耘夢”鄉村振興實踐團走進小崗村“當年農家”,開啟了一場非遺文化探訪之旅。在這片承載著改革記憶的土地上,實踐團成員近距離觸摸千年非遺瑰寶,感受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活力。
鼓樂聲里的千年回響
抵達“當年農家”,實踐團成員首先欣賞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鳳陽花鼓傳承人李明松老師以及淮河大鼓傳承人毛賢進的表演,為非遺探訪拉開序幕。歌曲傳達出勞動人民改天換地的奮斗精神與家國情懷,為實踐團感悟非遺蘊含的紅色基因奠定基礎。小崗村作為改革發源地,其非遺傳承始終與時代同頻。鳳陽花鼓新創曲目融入“鄉村振興”主題,淮河大鼓生動演繹“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讓非遺成為賡續紅色血脈的鮮活載體。 這些藝術形式承載著人民群眾的實踐智慧,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更是凝聚奮進力量的精神紐帶,為新時代基層發展注入深厚文化動能。
圖為毛賢進老師演奏淮河大鼓 攝:邵珠琳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觀看李明松老師演奏鳳陽花鼓 攝:楊鑫利
指尖上的非遺傳承
講解員悉心指導實踐團成員學打鳳陽花鼓,這既是非遺技藝的傳承實踐,更是精神譜系的代際傳遞。隊員們初學時節奏錯亂、鼓點遲緩,卻始終以飽滿熱情投入,在反復練習與耐心糾正中逐步掌握韻律。現場交織的笑聲與鼓點,詮釋著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當年輕指尖與古老技藝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打出完整節奏的隊員深刻感悟到:每一個鼓點都承載著歷史記憶,每一次擊打都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這種實踐不僅強化了文化自信,更讓青年在親身體驗中厚植家國情懷,為賡續非遺文脈、凝聚奮進力量注入青春動能。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學習演奏鳳陽花鼓 攝:楊鑫利
筆墨刀刻間的文化密碼
離開鼓樂現場,實踐團走進省級非遺展示區,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傳承的時代脈動。張變紅老師伏案創作鳳畫,以“蛇頭、龜背、鷹嘴、鶴腿”的嚴謹范式勾勒《丹鳳朝陽》,鳳凰與牡丹的意象交融,既承載著傳統美學的精神內核,又彰顯著吉祥文化的當代價值。 隔壁展室的剪紙作品,以“囍”字紋樣、大包干紀念館等元素為載體,將民俗風情與改革記憶有機融合,每一處精湛雕工都是文化密碼的生動解碼。這些非遺技藝既堅守著歷史傳承的本真,又通過創新表達賦予時代內涵,成為展現地域文化自信、連接歷史與當下的重要紐帶,為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鮮活實踐樣本。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欣賞張變紅老師畫鳳畫 攝:楊鑫利
非遺技藝的薪火相傳,離不開毛賢進、張變紅等傳承人矢志堅守,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小崗村通過設立非遺工坊、舉辦展演活動,推動老技藝進校園、融旅游,既筑牢文化根脈守護的基石,又為鄉村振興注入深厚文化動能,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 小崗村“敢闖敢試”的精神,既鐫刻在改革史詩中,也流淌在非遺傳承里。此次探訪讓青年學子深刻體悟傳統文化溫度,更讀懂傳承背后的堅守與創新,這正是小崗村在振興征程中,向時代交出的文化自信與發展活力并舉的合格答卷。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欣賞剪紙 攝:邵珠琳
(撰稿:沈琳茜、何智臻)
(攝影:楊鑫利、邵珠琳)
(指導老師:蘭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