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第二日,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福州文脈調研實踐隊將目光投向三坊七巷的靈魂深處——宗祠與故居。這些矗立在坊巷間的深宅大院,不僅是顯赫家族的物質遺存,更是宗法制度、家風家訓、地域文化的核心載體。我們試圖通過這些“活著”的祠堂與故居,觸摸福州乃至中國近代史的脈搏。
宮巷沈葆楨故居成為我們深度探訪的第一站。作為晚清重臣、船政之父沈葆楨的宅邸,其建筑規制宏大嚴謹。我們重點考察了沈氏宗祠部分。肅穆的廳堂內,高懸的匾額、莊重的楹聯、按昭穆排列的神主牌位,無不營造著濃厚的祭祀氛圍。故居內詳實的圖文展覽,特別是沈葆楨創辦福建船政、保衛開發臺灣的豐功偉績,以及其“廉正勤明”的家訓展示,深深震撼了隊員們。一位隊員在筆記中寫道:“‘一飯不敢忘君恩,七尺何敢不報國’的楹聯,穿越時空,至今讀來仍覺浩然正氣充塞胸臆。沈公的家國情懷,正是三坊七巷‘開風氣之先’精神的最佳注腳。”
隨后,我們來到林覺民·冰心故居。這座看似普通的民居,卻因兩位不同時代的文化名人而熠熠生輝。在《與妻書》展廳,隊員們屏息凝神,誦讀著這篇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情書”的泣血之作。“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字字錐心,將林覺民對妻子的深情與為國赴死的決絕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在冰心展區,其溫馨的童年回憶文字(《我的故鄉》等)則勾勒出三坊七巷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故居管理員林阿姨,一位在附近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居民,向我們動情地講述了林家后人與故居保護的往事:“這房子,是林家的根,也是我們福州人精神的根。保護它,就是不讓英雄的血白流,不讓文脈斷了線。” 這樸素的話語,道出了故居作為精神圖騰的非凡意義。
下午,實踐隊探訪了位于文儒坊的陳氏宗祠(陳承裘家族)。與沈葆楨故居的官方氣度不同,陳氏宗祠更顯內斂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蘊。我們詳細記錄了祠堂內保存完好的族譜、家規、功名匾額(如“六子科甲”匾)。陳氏家族“詩禮傳家,孝悌為本”的嚴謹家風,以及其子弟在科舉、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杰出成就,生動詮釋了傳統家族教育對人才培育和文化傳承的基石作用。隊員們圍繞“家風家訓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展開了熱烈討論,認識到這些鐫刻在祠堂墻壁和族人心中的道德準則,是超越時代的精神財富。
核心發現與思考:
雙重身份,精神殿堂: 宗祠故居既是家族祭祀、凝聚血緣的物理空間,更是承載家國情懷、民族精神、道德規范(如沈之忠勤、林之壯烈、陳之重教)的至高殿堂,是文脈傳承的“精神內核”。
家風家訓,歷久彌新: 匾額、楹聯、族規中蘊含的孝悌忠信、廉潔勤勉、詩書傳家等價值觀,具有強大的道德感召力,為當代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行為參照。
名人效應,活化敘事: 如林覺民故居通過《與妻書》這一情感紐帶,冰心故居通過童年記憶的溫情視角,成功將宏大歷史敘事轉化為個體生命體驗,極大增強了文脈傳播的感染力與可接受性。
社區情感,守護根基: 原住民(如林阿姨)對故居的深厚情感和自發守護意識,是文脈得以活態傳承不可或缺的“土壤”和內生動力。
走出林覺民故居,夕陽為古老的馬鞍墻鍍上一層金色。實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三坊七巷的文脈,不僅書寫在典籍里,鐫刻在建筑上,更流淌在那些曾在此生活過的仁人志士的血液中,沉淀在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里。守護這些祠堂與故居,就是守護民族精神的根與魂。這份沉甸甸的家族記憶與家國情懷,是文脈傳承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