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區的腹地,蘭陵縣中超家庭農場的紅磚瓦房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場長盧中超單手持著飼料桶穿梭在豬圈間,殘肢袖口被晨露打濕——這個曾因非洲豬瘟幾乎破產的斷臂創業者,如今正帶領農場走向年出欄4000頭生豬的規;。而在他身后,是一支由青島農業大學師生組成的科技幫扶團隊,用納米抗體、量子點熒光檢測等前沿技術,為這片土地編織出一張覆蓋“檢測-診斷-防控-運營”的全程幫扶網絡。

一、困境中的堅守:從非洲豬瘟廢墟到技術荒漠的突圍
2018年,非洲豬瘟席卷沂蒙山區時,盧中超的農場剛起步不久。“眼睜睜看著豬一批批倒下,最后只剩下不到20頭,連買飼料的錢都沒有。”回憶起那段日子,他的聲音仍帶著顫抖。更殘酷的是,傳統檢測手段在低載量病原面前頻頻“失靈”:膠體金試紙條無法定量分析,實驗室檢測需3天才能出結果,等到確診時疫情早已擴散。
技術匱乏像一道鴻溝橫亙在盧中超面前:養殖區缺乏專業檢測設備,連基礎的豬偽狂犬抗體檢測都要驅車2小時送往縣城;農戶對新技術存疑,“花大價錢買儀器,不如多養兩頭豬”的觀念根深蒂固。2022年團隊調研時發現,蘭陵縣中小型養殖場的疫病誤診率高達41%,因檢測滯后導致的經濟損失年均超300萬元。

二、科技精準滴灌:從實驗室到豬圈的技術接力
(1)納米抗體+量子點:給疫病檢測裝上“顯微鏡”
針對傳統檢測的“靈敏度低”痛點,團隊將自主研發的CSFV E0蛋白納米抗體與量子點熒光技術結合,開發出檢測限低至10pg/ml的超敏熒光檢測系統。2023年5月,農場仔豬突發呼吸道癥狀,傳統膠體金試紙條顯示“陰性”,但量子點檢測系統在10分鐘內就捕捉到豬藍耳病毒的微量核酸。“要是按老方法等,整個豬棚都得遭殃。”盧中超指著墻上的檢測記錄說,這套設備已累計為農場挽回80余萬元損失。
(2)硬件創新:讓實驗室“瘦身”到田間地頭
考慮到山區運輸不便,團隊將檢測設備小型化——一臺僅3公斤重的便攜式熒光分析儀,集成了光學增透膜技術和背景噪聲濾除系統,檢測速度比傳統設備提升16倍。2024年寒潮期間,農場母豬突發流產,技術員攜帶設備現場采樣,5分鐘就確診為豬瘟病毒變異株感染,為緊急接種疫苗爭取了黃金時間。如今,這套設備已在蘭陵縣15個養殖場推廣,累計完成5300余次檢測。
(3)數字防控網:5000份數據織就疫病預警“天羅地網”
團隊耗時兩年構建的區域疫病風險地圖,整合了沂蒙山區5000余份發病數據。2025年3月,系統預警顯示蘭陵縣周邊出現偽狂犬病毒流行趨勢,團隊立即指導農場啟動“全群抗體檢測+精準免疫”方案,使疫情發生率降低35%。“現在手機上就能看預警,比老獸醫經驗還準。”盧中超點開“動物疫病診斷追溯管控平臺”,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流清晰顯示著各養殖場的病原監測情況。
三、授人以漁:從“輸血”到“造血”的能力建設
(1)田間課堂:讓技術扎根鄉土
每周三的“養殖夜校”已成農場慣例。團隊專家李碩博士常蹲在豬圈旁,用解剖豬扁桃體的實操演示講解納米抗體檢測原理。為讓農戶理解量子點熒光,他們甚至用“熒光棒在黑夜中比蠟燭更亮”作類比。如今,農場已有3名員工通過培訓獲得“動物疫病初級檢測員”證書,能獨立完成樣本預處理和基礎檢測。
(2)產銷閉環:破解“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困局
除了技術幫扶,團隊還為農場打通“檢測-養殖-銷售”鏈條:通過檢測數據證明生豬健康度,對接青島漢唐生物等企業建立直供合作;開發“熒光溯源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生豬全周期檢測報告。2024年,農場出欄的黑豬因“零疫病記錄”溢價20%,被濟南、青島多家商超搶購一空。
(3)政策嫁接:讓幫扶資源精準落地
團隊協助盧中超申報了蘭陵縣發改委的養殖升級項目,爭取到150萬元扶持資金用于建設標準化檢測實驗室;聯合沂南縣農業農村局推出“檢測惠民卡”,為中小養殖戶提供50%的檢測費用補貼。“以前做一次病毒測序要花2000元,現在自己就能做,成本不到300元。”農場會計指著賬本說,2024年檢測成本同比下降84%。
四、雙向奔赴:從技術幫扶到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如今的中超家庭農場,已從當年的破敗小院蛻變為擁有智能化檢測室、年經濟效益超300萬元的示范基地。墻上掛滿的感謝信里,沂南縣農業農村局特別提到:“團隊技術使全縣動物疫病誤診率下降28%,直接挽救經濟損失1500萬元。”而對盧中超來說,更珍貴的是觀念的轉變——曾經抗拒新技術的農戶們,如今會主動帶著病料來農場請教檢測方法。
“剛開始覺得大學生們‘紙上談兵’,沒想到他們真能把實驗室搬到豬圈旁。”盧中超摸著檢測設備的外殼感慨。這支由韓在勇、曹志等師生組成的團隊,用3年時間走遍蘭陵縣35個村莊,將8項專利技術轉化為農戶手中的“實用工具”。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評價:“這是科技與鄉村的深度融合,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站在農場新建的檢測實驗室前,盧中超單臂舉起剛打印出的檢測報告,陽光下的熒光數據格外清晰。遠處的沂蒙山巒起伏,而在山腳下,科技幫扶的種子已破土而出——下一個目標,是將這套“檢測+防控+運營”的全鏈條模式推廣至整個沂蒙山區,讓更多像盧中超一樣的創業者,在科技賦能中書寫屬于鄉村的振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