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筆 勾勒銀齡幸福畫卷
在 5G 信號編織成數字巨網、大數據重塑生活圖景的時代狂飆中,城市以驚人的速度迭代更新。當智能設備成為年輕人指尖的日常,社區長椅上的銀發身影,卻在數字浪潮的邊緣踟躕 —— 如何讓時光沉淀的智慧,在快節奏的時代依然閃耀光芒?1 月 14 日,山東 “懷朝陽之志,暖夕陽之暮” 實踐隊踏入濟寧社區,以青春的溫度為筆,在銀齡生活的畫卷上,勾勒出溫暖的幸福底色。
抽絲剝繭:用數據編織生活密碼
社區服務中心的老式臺燈下,實踐隊員們化身 “生活解碼者”。鍵盤敲擊聲與翻書聲交織成夜曲,他們在網絡問卷的設計中反復推敲,讓每個問題都精準觸碰老人的生活痛點;在圖書館浩如煙海的文獻里抽絲剝繭,尋找破解老年數字困境的密鑰;面對泛黃的社區活動記錄,逐字逐句梳理,不放過任何一個被忽視的需求。“王奶奶總說視頻通話太復雜”“李大爺搞不懂健康碼怎么用”—— 這些從 180 余份預調研中收集的細碎片段,最終化作一份滿載溫度的調研問卷,每一個選項都像是打開老人生活世界的密碼。
方言傳意:讓對話架起理解橋梁
寒風呼嘯的清晨,隊員們揣著貼滿暖寶寶的調研夾,走進社區的大街小巷。在社區老年食堂蒸騰的熱氣里,73 歲的張爺爺摘下助聽器,認真聽著工作人員用熟悉的濟寧方言詢問:“您平時咋用手機看天氣預報?” 隊員小李半跪在老人的木椅旁,將布滿老繭的手比劃的動作,迅速轉化為文字記錄。這樣的場景,在一天中重復了 72 次,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跨越代際的心靈交流。數據統計背后,是 65.2% 的老人仍依賴電視獲取信息的無奈,是僅 16.8% 能熟練使用手機支付的現狀,更是 90% 的獨居老人渴望社交活動的心聲。這些帶著鄉音的數據,訴說著老人們對融入數字時代的渴望。
童趣賦能:以巧思點亮數字之光
“趙奶奶,這個貼小太陽貼紙的按鈕,點一下就能和孫子視頻啦!” 在社區書畫室,實踐隊員們用童趣十足的彩色貼紙,為老人們的手機賦予溫暖標識。81 歲的陳奶奶戴著老花鏡,顫抖著手指按下貼紙按鈕,當孫子的笑臉出現在屏幕上,她布滿皺紋的臉上綻放出孩童般的驚喜。隊員們還將防詐騙知識編成朗朗上口的三句半:“陌生電話別輕信,轉賬之前問家人,牢記!” 老人們跟著節奏拍手學唱,活動室里的笑聲此起彼伏,驅散了冬日的寒意。每一次耐心的演示,每一個鼓勵的微笑,都在幫助老人們跨越數字鴻溝,擁抱智能生活的精彩。
微光成炬:靠互助匯聚溫暖力量
隨著調研的深入,社區里溫暖的養老生態逐漸清晰。每周二的 “健康小屋”,退休醫生為老人測量血壓、講解養生知識,診室里總是擠滿認真聆聽的身影;春節前夕的社區聯歡會上,66 歲的劉阿姨帶領老姐妹排練舞蹈,她們精心化妝、反復練習,舞臺上綻放出自信的光彩;最動人的是 “銀齡互助隊”,70 歲的書法老師教老人們揮毫潑墨,82 歲的退休教師為孩子們講述過去的故事,老人們在互幫互助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樂趣。這些自發形成的溫暖場景,如同點點微光,匯聚成照亮社區的璀璨星河。
暮色中的社區廣場,華燈初上。實踐隊員們與老人們手拉手,跳起歡快的廣場舞。青春的活力與歲月的從容在舞步中交融,笑聲在夜空中回蕩。有位老人緊緊握著隊員的手說:“謝謝你們,讓我這把老骨頭也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那一刻,月光溫柔地灑在每個人的臉上,勾勒出一幅溫馨和諧的美好畫卷。這場寒假社會實踐,不僅教會了老人們使用智能設備,更在代際之間架起了一座理解與關愛的橋梁,讓青春與銀發共同繪就了社區養老的幸福畫卷。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