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阜陽市3月19日電 (通訊員 榮佩琪)春分前日,垂柳的嫩芽在金色光暈中舒展腰肢。靳寨中學的操場上,十六件火紅的志愿者服如初綻的桃花,學生們正將標本夾、速寫本與畫筆仔細裝進背包——這些即將捕獲春日密語的容器,在陽光里碰撞出細碎的金屬聲響。
當校旗在風中抖開第一道波浪,這支年輕的環保隊伍便沿著春光的經緯線,向蓮浦湖濕地逶迤而行。途中偶遇散落的垃圾,少年們默契地彎成十六枚新月,指尖劃過草葉時驚起露珠的碎銀,連廢棄的塑料袋都被編織成環保意識的經緯。我望著那些起伏的脊背,恍然驚覺教育早已在晨讀的紙頁外,生長出鮮活的根系。
轉過油菜花沸騰的彎道,濕地公園正以碧波為弦奏響迎賓曲。李主任分發的水鳥徽章別在志愿者服上,像是為每個少年蓋下自然的郵戳。穿過藤蘿編織的拱門時,風忽然裹著潮濕的苔蘚氣息撞入懷中,講解員的聲音便在這水汽氤氳中漾開:"濕地是大地之肺,每片蘆葦都是過濾時光的篩網......"
在紅蓼叢生的觀景臺,少年們的畫筆與風較量著捕捉春色。張老師舉起風力儀,數字在液晶屏躍動如跳跳魚,有女生將柳枝拋向空中,看它畫出風的形狀。當環保知識問答的歡笑聲驚飛白鷺,我看見那些曾蜷縮在課本里的概念,此刻正舒展成翅膀掠過湖面。
歸途染上暮色時,標本袋里的植物們仍保持著舒展的姿態。有人用素描本接住飄落的櫻花,有人將新識的烏桕葉夾進書頁,所有的收藏都成為春天與少年互贈的明信片。
晚自習的燈光亮起時,我輕觸那些被露水浸潤的標本袋。金盞菊的脈絡里蜿蜒著此起彼伏的驚嘆,蒲公英的冠毛上棲息著跨越代際的私語。原來當志愿者的掌心托起少年仰望星空的目光,當老師的解說詞融入學生描繪自然的筆觸,環保便不再是單方面的饋贈——就像此刻窗外,月光正與教室的燈火彼此滲透,漫山遍野的春光有了雙向奔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