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織就文化錦緞,今朝探尋傳承新途 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中唯一的少數民族織錦,在壯族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價值。1月14日,“紋韻雅集”社會實踐調研團隊集中走訪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興寧區周邊的壯錦文化創意店以及壯錦博物館,致力于探究壯錦這一非遺在當下的傳承與發展困境,積極探尋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破局之路。
首先,團隊成員走訪位于粵東會館的廣西壯錦博物館。廣西壯錦博物館主要集展示和線下銷售的功能于一體,多陳列依托壯錦設計的服飾、飾品以及玩偶,款式多樣。團隊成員重點考察壯錦設計款式,為接下來的深入調研提供一定基礎。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館內雖然集銷售與展示功能于一體,然而實際上博物館面積小,館內對壯錦的歷史說明、產品解釋等等內容也較少,也沒有配置解說,反而是擺放著大量標注好價格的產品,說明該博物館實際更偏向于線下銷售,博物館的首要功能未在這里得到體現。
圖為壯錦博物館展品。陳逸供圖
接著,團隊成員走訪新開業的木棉遠山壯錦非遺主題店,店內不僅擺放著需要售出的壯錦產品,還擺放著年代久遠的壯族竹籠機,屏幕里播放著靖西壯錦工廠的介紹視頻,墻上掛著傳承人和手工藝人們的照片,質樸的笑容傳遞出堅守與傳承的力量。店內整體氛圍古樸而濃厚,吸引街上游客到店鋪內了解,店內的工作人員也耐心地向顧客介紹店內的產品。通過與工作人員對話,團隊成員得知,店內大部門產品都來自于靖西、橫州的紡織廠,廠內有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同時,壯錦織品的生產方式分為機織與手工織,由于機織效率更高,單次生產數量更快,價格更為親民;而手工織品因耗時較久,工藝復雜,往往價格更加昂貴,然而目前機織還無法具備編織較為復雜圖案的能力,復雜的圖案往往出自工匠人之手。
最后,團隊成員走訪邕城印記南寧小吃文化體驗館,工作人員身著壯族民族服飾,主要銷售產品有老友粉、涼茶以及壯錦等非遺文創產品,并且該店所銷售的壯錦產品多為包包、雨傘、杯墊等常用品,貼近百姓生活。然而,深入觀察與交流后發現,在壯錦產品方面,雖然樣式豐富且貼近生活,但是其圖案和款式較為傳統,并不符合現代潮流,未能吸引年輕群體的目光。同時,作為體驗店對壯錦的介紹較為匱乏,僅僅單一地陳列展品,這在一定程度在阻礙壯錦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實現傳播與傳承。
團隊成員還走進三街兩巷文創店內,貨架上放著許多新穎、有創意的壯錦文創,種類最多的有紋著壯錦圖案的繡球、賀卡以及明信片等等,其文創產品展現了壯錦與現代生活場景的融合,成為傳遞文化與情感的獨特載體。然而,深入觀察發現,這些產品只是非常單一地將壯錦圖案印在現代物品上,缺乏深度融合與創新,并且明信片的設計與壯錦圖案的關聯性也不強,較為生硬,未能充分挖掘壯錦圖案蘊含的文化寓意。在銷售上,部分文創產品價格較高,定位不夠精準,超過消費者的心理預期,難以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這些問題若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將嚴重制約壯錦文創產品在市場上的發展,甚至影響壯錦文化的傳承。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三街兩巷文創店。陳逸供圖
2月7日,團隊成員到譚湘光壯錦工作室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到繡球、發卡文創產品的制作當中。在編織的過程中了解到,許多產品出自殘障人士之手,工作室為殘障人士提供了許多就業的機會,讓殘障人士能夠通過自己雙手來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工作室的老師還向團隊成員介紹“一針一線”的壯錦傳統織法,這不僅是壯錦編織的特色,還承載著壯族人民亙古不變的智慧,使得壯錦在任何場景下都結實穩固。
此次社會實踐調研,讓團隊成員們深刻領悟到壯錦背后的文化底蘊以及民族智慧,它不僅僅是民族精神的彰顯,也是更多人實現自我價值的紐帶。團隊成員紛紛表示,今后會用切實行動助力壯錦的傳承與發展,讓更多人關注到壯錦,讓更多人可以通過壯錦實現自己的價值。
圖為團隊成員在壯錦主題店前合照。陳逸供圖
(文/彭子珊 陳逸 馮艷子 龍枳夷 黃小楨 圖/陳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