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生網絡詐騙案例分析:趨勢與心理誘因
發(fā)布時間:2025-02-17
閱讀: 一鍵復制網址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目標。根據浙江A大學2018-2023年的數據,該校共通報215起電信詐騙案件,總金額達162萬元,其中學生占比高達98.61%。詐騙手段呈現多樣化、技術化趨勢,主要類型包括:
1. 刷單兼職詐騙:以“高傭金”為誘餌,騙取學生墊付資金或繳納手續(xù)費,占詐騙案例的28%。
2. 社交平臺誘導詐騙:通過QQ、微信等社交軟件實施精準詐騙,如冒充客服、好友或公檢法人員,占比超50%。
3. 虛假投資與殺豬盤:以情感為紐帶,誘導學生參與虛假投資或賭博平臺,單案損失最高可達數萬元。
4. 新型技術手段:利用AI生成的釣魚鏈接、木馬程序竊取個人信息,甚至通過屏幕共享遠程操控賬戶,如2024年山西某學生因“航班退改簽”被騙3300元。
此外,詐騙時間呈現集中性,春秋開學季(3-5月、9-12月)是案件高發(fā)期,新生因資金充裕且缺乏社會經驗成為重點目標。
而關于被詐騙的心理誘因分析,經查閱文獻發(fā)現,主要由于:
1. 社會經驗不足與輕信心理
大學生長期處于校園環(huán)境,對社會的復雜性認知不足。詐騙分子利用其單純性,通過虛構緊急事件(如“親友重病求助”)或權威身份(如“公檢法通知”)引發(fā)恐慌,迫使其快速轉賬。例如,浙江A大學48%的冒充客服案件中,學生因“不敢質疑權威”而受騙。
2. 貪利與投機心理
部分學生存在“不勞而獲”的心態(tài),對刷單返利、低價購物等誘惑缺乏抵抗力。調查顯示,50%的學生因“貪小便宜”嘗試高風險操作,最終陷入騙局。例如,2024年重慶某學生在虛假投資平臺投入3.5萬元,試圖通過“買漲跌”快速獲利,結果血本無歸。
3. 情感需求與社交依賴
大學生在社交軟件中尋求情感慰藉,容易被“殺豬盤”式詐騙利用。詐騙分子偽裝成“理想伴侶”,通過長期情感培養(yǎng)誘導學生參與虛假投資。例如,合肥“賣茶女”案中,上千名大學生因情感信任被騙購天價茶葉。
4. 信息處理能力薄弱
盡管高校開展反詐宣傳,但82%的學生僅停留在“知道”層面,缺乏實際應對能力。調查顯示,39%的學生因“盲目自信”忽略預警,70%的受害者未安裝反詐軟件。
總而言之,大學生網絡詐騙逐漸嚴重,需引起大眾注意,從多方面多角度協同預防和處理。
作者:“偏‘騙’起舞,繞‘騙’而行”實踐團 來源:“偏‘騙’起舞,繞‘騙’而行”實踐團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