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至7日,“索清溯源”社會實踐團隊通過實地探訪與線上訪談,走進昌吉綠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對話該公司400兆瓦光伏項目值班長,解碼新能源電廠在技術突破與節能減排中的“綠色使命”。
作為西北地區新能源標桿企業,昌吉綠能創新打造“光伏+光熱”協同發電模式。據值班長介紹,該項目由90萬千瓦光伏與10萬千瓦光熱組成,配備14680塊智能鐘型定日鏡,可實時追蹤太陽角度,實現光能吸收效率最大化。而光熱發電核心環節——塔式熔鹽防凝結技術的突破,成為項目穩定運行的關鍵。“我們通過特殊溫控與循環設計,確保陰雨天熔鹽持續流動,避免設備損傷。”這一技術填補了國內光熱儲能領域空白,為24小時連續供電提供保障。
在節能減排層面,電廠以“光伏日間蓄能+光熱夜間釋能”模式,替代傳統火電調峰方式。數據顯示,該電廠年均可上網清潔電力達17.15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53.7萬噸。污染物減排成效尤為顯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年削減量分別達1.087萬噸與0.617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量突破133.71萬噸,等同于再造7.3萬畝森林。此外,灰渣排放減少13.77萬噸,從源頭緩解固廢處置壓力。
“新能源電廠不僅是發電站,更是環保技術試驗場。”值班長坦言。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昌吉綠能通過光熱儲能優化、智能運維體系構建等實踐,為傳統能源轉型提供可復制經驗。當前,其技術成果已輻射至新疆、甘肅等地多個新能源基地。
從精密追蹤陽光的定日鏡,到改寫能源結構的減排數據,昌吉綠能以技術創新詮釋著“度電必爭”的綠色擔當。本團隊在調研中深刻感知,這場能源革命中,每一塊光伏板、每一噸減排量,都在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注入動能。新能源技術的規模化落地,不僅需要企業攻堅,更需全社會形成綠色共識,方能繪就真正的“零碳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