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是起源于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在當代生活依舊占據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2024年1月9日至1月12日,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華燈古韻”團隊前往南寧市,通過實地調研、文化體驗,探尋南寧花燈文化發展現況,并為花燈與當代旅游融合發展另辟新徑。
花燈,起源于漢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照明、祈福。它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中間放上蠟燭成為照明工具。它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曾經,節日期間家家戶戶掛花燈已是傳統習俗,而隨著時代發展,花燈展示出現了多種表現形式,在對傳統習俗尊重和傳承的同時,更給人們帶來絢麗多彩的視聽體驗,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華燈古韻”團隊主要選取南寧青秀山風景區和百益上河城作為調研地點,關注重點景區傳統花燈和旅游業融合的新發展。
南寧青秀山風景區開展以“壯美廣西,燈耀南寧”為主題的2025年新春燈會,將青秀山的生態文化與蛇年節慶元素巧妙融合,打造出璀璨的新春盛景。據了解,本次燈會總體占地面積約926畝,展出各種主題的水面燈組、陸地燈組、通道氛圍燈組等共45組,打造多個全新網紅打卡點,為游客提供良好的觀賞體驗。
景區大門由傳統中式建筑元素構成,頂部的傳統宮燈展示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兩側是廣西最具代表性的銅鼓和燈組,整體華麗的顏色彰顯出熱情與喜慶。《福旺之門》作為規模較大的通道燈組,整個廊道采用包裹式的設計風格,增強游客沉浸式穿行的感受,并形成強烈的視覺震撼感,通道里布滿了各種吉祥話,給八方游客送來新年的美好祝福。團隊成員觀察到,花燈工藝精湛,從包括扎骨架、糊紙、繪畫、裝飾等多個制作步驟,每一步驟都要求匠人擁有高超的技藝。而從小小的花燈到高大的燈組,這一過程不僅需要人工技藝,更需要現代科技的助力。

圖為團隊成員在參觀《福旺之門》。梁藝容 供圖
在團隊成員觀賞的過程中,有幸遇到一位隨同的攝影師。攝影師攜帶專業設備,專門前來拍照宣傳。她在與團隊成員交談過程中表示,花燈本是傳統節慶的重要標志物,現在通過現代科技和精湛工藝,成功實現規模的擴大和形式的豐富,這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也是文化的一種進步。
百益上河城是南寧市江南區的情景式文化體驗創意街區,“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筆下的詩意境界,在百益上河城栩栩如生重現。“華燈古韻”團隊前往百益上河城花燈夜游會,親身體驗滿樹魚燈,千燈夜魚。街區匯集了各種絢麗的花燈,魚燈姿態百變,流動如躍,使游人身臨同魚共游的奇妙體驗。在下午的街區,團隊意外發現眾多游客已來到景點耐心等待。問其原因,游客直言在網絡上了解到該景點即將開展花燈夜游會,已經迫不及待前往觀賞和拍照打卡。游客還表示,曾經高高掛起的燈籠現在不僅隨處可碰還可以近距離觀賞并置身于花燈中,這給了人們豐富的觀感體驗。

圖為團隊成員在采訪游客。梁藝容 供圖
通過實踐調研,“華燈古韻”團隊深刻體會到南寧傳統花燈在當代旅游業中的獨特魅力與巨大潛力。通過與現代科技、節慶活動的有機結合,南寧花燈不僅成功實現了傳承與創新,更在旅游業中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青秀山風景區的璀璨燈會、百益上河城的花燈夜游會,都成為了吸引游客的亮點,為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和精神文化享受。展望未來,團隊相信,隨著花燈文化的持續挖掘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花燈旅游市場將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讓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通訊員 梁藝容)
圖為團隊成員在青秀山風景區新春燈會合影。唐一文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