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語言文字政策,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國民語言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同時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我實踐團成員于1月15日-1月17日在實踐地開展普通話教學和相關朗誦指導,幫助實踐地村民們學習普通話,從基層做起推廣普通話。
此次實踐地分別在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安彩樓鎮侯小廟開發區、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日照街道北小湖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千公平鎮、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萬科浪琴灣進行。
據統計,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卻十分廣泛,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全國的60%以上,本次推普活動也接觸了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實踐團成員抵達村莊后,首先對村民的普通話基礎進行全面調研。通過挨家挨戶走訪、發放問卷以及組織小型座談會等方式,詳細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村民的普通話水平和學習需求。
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村民在普通話水平和學習需求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青少年群體對普通話學習興趣較高,但缺乏系統的發音指導;中青年村民在日常工作中有使用普通話的需求,但存在發音不準、表達不流暢的問題;老年村民則普遍對普通話較為陌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困難。針對以上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不同情況以及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實踐團成員均對相關語言文字進行了細致練習,并由指導老師對各成員的稿件朗誦效果進行了檢查,初步計劃基于調研結果,為不同群體量身定制了推廣方案,確保教學內容和方式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針對村中的青少年,實踐團在村小學設立了“普通話小課堂”。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利用色彩鮮艷的拼音卡片、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幫助孩子們學習拼音和基礎漢字。同時,開展豐富多樣的語言活動,如“小小故事王”比賽,鼓勵孩子們用普通話講述自己喜歡的故事;組織“普通話兒歌大賽”,讓孩子們在歡快的歌聲中感受普通話的韻律之美。
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學習普通話的熱情,課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
對于中青年村民,實踐團著重開展實用普通話培訓。考慮到他們在農業生產、外出務工和電商銷售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教學內容緊密圍繞日常交流、商務洽談和產品介紹等場景。
實踐團成員模擬農產品交易市場中交易的情境,讓村民在具體情境中練習普通話的溝通技巧。 面對學習能力較弱的老年村民,實踐團成員展現出了極大的耐心和細心。
注重推普朗誦指導的趣味性,挑選一些簡單易學、百姓耳熟能詳且傳唱使用普通話的歌曲,如《茉莉花》《我和我的祖國》等,組織老年村民們學唱。還利用了村里的廣播設備,開設普通話廣播節目。
節目內容包括普通話新聞播報、普通話故事講述、普通話知識講座等。
經過階段性的努力,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村民們的普通話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許多人能夠較為流暢地用普通話與外界溝通
。在實踐活動的最后階段,實踐團成員在各實踐地舉辦了成果展演。舞臺上,村民們用普通話進行演講、朗誦詩歌、表演小品等節目,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學習成果。此外,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實踐地和海南省海口市實踐地,實踐團采取了與其他兩個實踐地“基礎一樣,側重點有所不同”的實踐方式。這兩個實踐地有著苗族、土家族、黎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情況,在教學方式上,實踐團充分結合當地少數民族民情。考慮到少數民族同胞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實踐團將普通話教學與土家族、苗族、黎族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例如,在課程內容中引入土家族、苗族、黎族的傳說故事、歌謠等,讓居民在學習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自然地接觸和學習普通話。在教授發音時,針對少數民族語言發音習慣與普通話的差異,實踐團成員通過耐心示范、對比講解等方式,幫助居民準確掌握普通話的發音技巧。
在這次活動中,實踐團成員不僅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還深刻感受到了當地淳樸的風氣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實踐團充分尊重和重視當地的歷史文化、方言傳承。成員們積極與村民交流,學習獨特的方言詞匯和表達方式,聆聽老人們講述村莊的歷史典故、傳統習俗。通過當地村民的講述,我們也更加深入地學習了當地的歷史發展沿革,對當地的方言以及民族語言有了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堅定了對中華民族方言文化的自信,密切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展現了山理工學子的優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