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師:“讀懂中國”社會實踐的“寶藏”人物》
2025年1月7日,在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的浪潮中,一場富有深刻意義的采訪活動悄然展開。當天下午,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機械工程系“探源悟華”社會實踐團隊前往玉蘭花園對河北唐縣第一小學退休老教師耿老師進行采訪,試圖從她四十年的教育經歷和人生故事中讀懂中國。
采訪當日,陽光灑在耿教師簡樸而充滿書香氣息的住所。耿教師雖已退休,但精神矍鑠,眼中透著往昔教書育人的睿智光芒。大學生們懷著崇敬與好奇開始了采訪。
耿老師首先回顧了自己教育生涯中兩端最難忘的經歷。耿教師提到曾經班里一對姐弟,其父母不和常無暇顧孩子,姐弟午飯沒著落。耿教師一面勸導家長,一面每天帶孩子回家吃午飯,從一年級持續到六年級。倆孩子在耿教師關懷下成績優秀,考入北京公安大學。大學放假時,姐姐帶弟弟看望耿教師,相擁而泣。他們父母和好后也對耿教師充滿感激。還有學生王煥云,母親去世后,后媽對她不好。耿教師悉心照顧她,畢業后她仍常回校看望耿教師。此次耿教師回家辦書法班,王煥云送孫子來學習,認出耿教師后兩人激動相認落淚。耿老師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你愛學生,學生愛你。這是中國教育者的情懷體現,眾多教育者默默為國家未來奉獻著。
緊接著耿教師回憶起她初入教育行業的情景。那是一個資源匱乏卻斗志昂揚的年代,“那時的教室還很簡陋,同學們支起小木板作為板凳,用石筆在石板上寫字。”耿教師說。她講述了在中國的教育事業逐步發展過程中自己的親身經歷,從黑板板書到投影儀教學,再到如今的多媒體互動課堂,她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也見證了中國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正是無數青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我們才有了當今社會美好生活,才有了國家和諧進步發展。
進而,話題延伸到中國的社會變革對教育的影響。耿教師指出,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越來越重視教育,教育投入不斷加大,人們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往昔,上學是一種奢侈,如今,全民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素質教育的理念也深入人心。采訪中,耿老師反復提及“又紅又專”這個詞,紅”象征著品德高尚的價值觀,有著堅定的道德底線,而“專”代表專業能力、學問知識。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德才兼備。就如同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德”排在首位是有深層含義的。因為一個人若沒有良好的品德,即便身處大學的象牙塔內或走向社會,即使才華橫溢,卻可能做出危害社會的事,這樣的人就會成為社會的禍害,而非助力。
除了教育領域,耿教師還分享了她在退休生活中感受到的中國在民生改善和文化傳承方面的巨大成就。在談到社區的老年活動和文化活動時,她露出欣慰的笑容,“現在的老年人不再只是為了生活奔波,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文化生活,傳統文化也在今天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得到展現和傳承,比如社區的書法、戲曲小組。”
大學生們在采訪過程中不時做著筆記、提出問題。他們深刻地感受到,從耿教師這位普通又不普通的老教師身上,看到了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史,體會到了中國在教育、社會發展、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巨大進步。老教師以滿腔熱情投身教育,四十載如一日,用心血和智慧點亮學生們的未來,言傳身教,激勵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中國教育行業中,還有千千萬萬個“耿老師”,他們是靈魂的筑夢者。他們堅守在講臺,無論是給予困境中的孩子生活照料,還是精神鼓勵,都傳遞著愛與責任。他們奉獻心血,用知識的力量和無限關懷,助力學子成長,夯筑國家明日的基石,值得最高的贊譽。
此次采訪活動不僅為大學生的寒假社會實踐畫上了濃重的一筆,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讀懂中國的視角。這些年輕人在耿教師的言傳身教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作為當代大學生在祖國發展進程中的責任與擔當。希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了解中國,傳承和發展我們偉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