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草編文化,感悟傳統魅力
大名草編,灑落在人間的明珠。大名草編作為一種傳統手工技藝,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底蘊,可以說是大名當地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為感悟草編技藝承載的濃郁的地域特色,曲阜師范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歸鄉拾遺實踐隊于1月26日前往邯鄲大名縣,尋訪民間草編工藝,弘揚草編文化。
尋訪大師,感受藝術1月26日實踐隊如期來到了大名縣,并拜訪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草編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群英女士。隊員們到達的時候,王女士正在工作間編織旗幟,實踐隊員向王女士表明來訪目的后,王女士表示自己很樂意將草編文化的歷史淵源講述給隊員們聽。隨后王女士贈予隊員們每人一個草編花瓶以做留念,草編花瓶色澤樸素淡雅,純凈溫和,又蘊含著泥土的芳香,給人以樸素自然的美和淳樸的藝術感受。

圖為實踐隊來到王女士的作坊。
家中詳談,底蘊深厚收下花瓶后,王女士帶著隊員們來到自己家中,向隊員講起草編工藝的歷史。從王女士的講述中隊員們了解到:河北邯鄲的大名草編手工技藝是在清代雍正年間由山東掖縣傳入大名境內。西付集鄉朱家村是其編織技藝的發祥地,后傳至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以掐辮草編為手工藝開始,遂至千家萬戶,婦孺皆能。據王女士所言,上世紀八十年代,草編手工藝品在大名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經濟落后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供自家使用,只有部分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
王女士表示草編工藝費時費力,在現代發展創新,注重其實用性的同時,還要在編織品的外部造型、色彩設計、圖案設計、編織技法等方面苦下功夫。大名草編傳承至今,其編織方法因原料、品種和設計要求而有所差異,常見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立編、編花、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繡、粘貼、割花、扎勒等等。
原上離草,風過再生隨后王女士向大家展示了疫情期間她制作的草編工藝品,有草籃、草盒、草墊、地席、茶墊、草提籃、草帽、草手包、壁掛、屏風等等,豐富多彩。其設計新穎,工藝精美,工藝品上的人物、動物、山水畫形態逼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看著草帽,王女士給隊員們講起了草帽的習俗。王女士解釋道,在大名,草帽除了遮陽的作用以外,曾經還作為“信物”風靡一時。在清朝時有一個習俗,女孩出嫁以后的第一個夏季,要從娘家給男方拿幾頂自己編的草帽,這帽子就叫做“回春帽”。
如今,草編已經成為了大名的一張名片。現今還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等藝術手法,多表現為自然景觀:花鳥魚蟲、飛鳥虎嘯、飛流急湍等。美觀和使用二者并存,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于一體,作為出口商品銷售至國外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令王女士很高興,覺得多年來的辛苦沒有白費。

圖為王女士疫情期間編制的工藝品“同舟共冀”。
調查走訪,收獲頗多拜別王女士后,實踐隊隊員們來到大名縣噴泉廣場,取出事先準備好的草編工藝問卷,對路人進行問卷訪談。在訪談過程中,隊員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名縣人民對草編工藝的熱愛,同時也體會到了大名縣人民單純質樸、落落大方的精神風貌。
此次活動實踐隊隊員收獲滿滿。隊員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拓寬了視野,加深了隊員們對傳統文化的印象。他們意識到傳統文化不僅在紙面上,更在生活中,傳統文化記錄者生活中一方天地里的人民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態,它是孕育于這片土地,經久不衰永不會被人們遺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