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楊家圈文化街區正舉辦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市集活動。“儒風擺渡人” 團隊的成員們一抵達,便迅速融入這充滿年味的場景中。文化市集期間,街區內民俗表演精彩紛呈。舞龍舞獅隊伍穿梭其中,舞龍者們動作矯健,巨龍在他們手中活靈活現,時而騰飛、時而盤旋;舞獅者配合默契,獅子跳躍、翻騰,引得眾人陣陣喝彩。踩高蹺表演更是讓人驚嘆不已,表演者們腳踩高蹺,做出各種滑稽有趣的動作,現場歡聲笑語不斷。“儒風擺渡人” 團隊成員們不僅是觀眾,更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在民間藝人的指導下,學習舞龍的基本技巧。一開始,成員們手忙腳亂,但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掌握了節奏和力度,與隊友配合得越來越默契。一位團隊成員興奮地表示:“當我真正舞動起龍的時候,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難以言表,仿佛自己也成為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為深入了解楊家圈街區的文化生態,團隊成員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對當地居民、商戶及游客進行了深度訪談。76歲的楊大爺是土生土長的楊家圈人,他感慨道:“以前村里只有老房子和石板路,現在變成文旅小鎮,年輕人回來了,老手藝也活了!”他指著街角的剪紙攤位說,“我小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貼窗花,現在看到娃娃們學這個,心里暖和。”經營“運河茶鋪”的王女士表示,文化市集帶動了街區客流,她的店鋪日均銷售額增長了三成,“游客不僅買茶,更愛聽我們講大運河的故事”。通過這些采訪,團隊成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影響力。
團隊成員還進行了文旅發展建議征集,向游客發放500份問卷,梳理出“加強夜間燈光秀”“開發運河主題文創”等20余條建議,提交至楊家圈文化街區參考。團隊負責人表示:“這次實踐讓我們意識到,傳統文化不是擺在博物館里的‘老古董’,而是可以通過創新表達‘活’在當下。”
宣傳工作也是此次實踐活動的重要一環。團隊成員們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拍攝短視頻、撰寫圖文并茂的推文等方式,對楊家圈文化市集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他們精心記錄下活動現場的精彩瞬間,如川劇變臉時的神奇變幻、雜技表演的驚險刺激、民俗表演的熱鬧歡樂等,并將這些內容分享到社交媒體上。這些宣傳內容迅速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不少網友留言表示被活動的氛圍所感染,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儒風擺渡人”團隊以青春之力,架起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他們不僅見證了千年運河文化在當代的煥新,更以實踐證明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覺。此次 “儒風擺渡人” 在楊家圈文化街區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們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們以實際行動弘揚了傳統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讓更多人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他們用青春的活力和熱情,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運河湯湯,文脈綿長;青春灼灼,其道大光。楊家圈街區的紅燈籠漸次熄滅,但文化的火種已在更多人心中點燃。2025年的這個春節,“儒風擺渡人”與楊家圈共同書寫了一段關于傳承與創新的故事,而這僅僅是新時代青年守護文化根脈的起點。

圖為實踐隊員與居民一起觀看舞獅表演。張季萱 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換上服裝體驗舞龍表演。張季萱 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觀看表演的群眾。張季萱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