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大食物觀理念,深挖藍色食物富礦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大食物觀供給體系意見》中提出要加快發展深遠海養殖,科學開發江河湖海食物資源,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為探究沿海地區居民藍色食物的消費特征和影響因素,曲阜師范大學耕海牧漁實踐隊于1月18日前往山東省煙臺市九田海鮮市場及煙臺市濱海廣場,就沿海地區居民對于藍色食物的看法以及消費習慣等問題進行實地調研,探尋沿海地區居民藍色食物消費現狀并積極傳播“大食物觀”理念。
理論領航把方向 準備就緒待揚帆推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按照“市場主導、科學布局、科技引領、綠色生態、安全發展”的總體思路推動深遠海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構建“藍色糧倉”的要求,也是踐行大食物觀的客觀要求和重要舉措。為深入理解藍色食物與大食物觀的概念、內涵與重要性,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于2025年1月開展了藍色食物與大食物觀專題學習會議。
在本次專題會議上,實踐隊員首先了解了“藍色食物”與“大食物觀”的概念,認識到若想保障糧食安全,就要樹立大食物觀,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同時深入探討了藍色食物與大食物觀之間的關系,按照就近、科學原則,研討確定了實踐地地點和方案。通過本次會議,實踐隊員對藍色食物和大食物觀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將各要素統籌協調為后續實踐活動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圖為社會實踐隊隊長進行實踐主題講解。張孜碩 供圖
訪沿海城鎮居民 促藍色食物發展了解了基本概念,“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深入人群,于上午七點順利抵達山東省煙臺市九田海鮮市場開展調研活動。在采訪過程中,居民們對采購海鮮的關注點呈現出較為一致的傾向,一位正在挑選海魚的阿姨分享道:“海鮮的新鮮程度直接決定了它的味道和口感,所以我每次挑選海魚時,都盡可能挑選足夠新鮮的食材。”相較于新鮮度和口感,營養價值在居民的海鮮購買決策中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
談及藍色食物在日常飲食結構中的位置,居民們普遍表示,海鮮作為藍色食物的典型代表,在他們的飲食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還有居民提到,隨著生活水平與質量的提高,人們對海鮮的種類與品質要求也在提升,一些具有獨特風味和營養價值的特色海產品逐漸出現在家庭餐桌上,為居民均衡健康飲食保駕護航。通過與眾多居民的深入交流,實踐隊成員了解到了藍色食物的市場需求以及消費者心理,同時認識到了藍色食物在沿海居民飲食結構中的重要地位。
圖為社會實踐隊成員與當地居民交談。王馨弘 供圖
筑遼闊藍色糧倉 唱嘹亮海洋牧歌當日下午, “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來到山東省煙臺市濱海廣場,并將采訪目光投向了幾位在海邊工作多年的環衛工人,圍繞多元食物體系概念和海洋經濟發展問題展開全面且深入的實地調研。當談及大食物觀理念時,一位環衛工人表示:“以前覺得吃飯就是填飽肚子,現在知道了食物來源這么廣泛,海洋里也有好多能吃的,而且還這么重要。”這一質樸的回答反映出,即便是普通勞動者,也開始意識到大食物觀所涵蓋的多元食物體系概念。
未來,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向往和追求,“藍色食物”的發展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建設“藍色糧倉”是發展“藍色食物”的關鍵之舉。實踐隊員們向居民們介紹了“藍色糧倉”這一概念,即依托海洋資源,通過科學的漁業養殖、捕撈和加工,構建穩定的海洋食物供給體系。一位有著多年經驗的環衛工人感悟到:中國有著十分豐富的海洋資源,應積極宣傳推廣合理開發海洋資源、構建藍色糧倉的重要性,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與國家食物安全保障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當地居民合影。劉懿萱 供圖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深切領悟到“藍色食物”在沿海居民飲食結構中的關鍵地位以及確立“大食物觀”的深遠價值,并且找到了借助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優勢構建“藍色糧倉”的方法。廣袤無垠的海洋既是“藍色糧倉”,亦是“豐饒牧場”,應當善加呵護、妥善利用。要秉持大食物觀,使海洋開發與保護相互促進,讓海洋牧場的建設與漁業的綠色發展攜手同行。各方協同發力,凝聚合力,為深遠海養殖的持續推進營造良好環境。可以相信,在眾力齊心之下,“海洋牧歌”必將愈發嘹亮,傳唱四方,直至未來。(通訊員 劉懿萱)
圖為實踐隊集體合照。趙昌遠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