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字垃圾”問題日益凸顯,不僅對生態環境構成嚴峻威脅,更關乎人類健康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近日,山東財經大學一支學生團隊歷經數月,通過深入的問卷調查、實地走訪以及多方位的學術研討,系統解析了“數字垃圾”產生的復雜成因,并提出創新性的全生命周期治理方案,為解決這一全球性難題貢獻了青春智慧和實踐力量。
深入調研:揭開“數字垃圾”產生的復雜真相
團隊精心設計并向企業和消費者兩類群體
發放了問卷。共收集到1170份企業有效問卷和1245份消費者有效問卷,這些問卷覆蓋了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水平的群體,保證了數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通過動態博弈分析,團隊得以掌握“數字垃圾”的排放現狀、產生特點以及各利益相關方的態度和行為。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粵海金半導體有限公司。李宗唐 供圖
除了問卷調查,團隊還深入企業內部,實地走訪了科大微機制造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單位,通過訪談企業高管、生產一線員工,了解企業在生產、回收等環節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和挑戰。與科大公司總經理的深度訪談,為調研提供了關鍵性的啟發和參考,深入了解了“數字垃圾”產生的根源和企業的實踐經驗。
圖為團隊成員與科大集團總經理進行訪談。李宗唐 供圖
團隊積極參加
節能減排國際會議等學術交流活動,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掌握國際上關于“數字垃圾”治理的最新動態和前沿技術,拓展了研究視野。
圖為團隊成員在參加“凈零碳未來”(2024)暨新能源、新技術與氣候行動會議。李宗唐 供圖
通過上述多方位的調研,團隊揭示了“數字垃圾”產生的復雜真相:
生產端環保意識缺失問題嚴峻。盡管部分企業聲稱會管控“數字垃圾”排放,但調研發現近30%的企業在生產環節未將環保納入考量。以部分小型企業為例,為追求利潤最大化,選用廉價原材料,致使不合格產品率攀升,“數字垃圾”大量產生。從不同行業來看,信息技術業、制造業和其他服務業在“數字垃圾”處理政策應用環節存在差異,信息技術業在生產和管理環節的治理相對深入,制造業集中于生產與研發環節,其他服務業則側重于管理和銷售環節。
消費端,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加速,消費者“喜新厭舊”心理作祟。近半數消費者在3年內便更換數字化設備,遠超正常使用年限。性能需求和功能需求是驅動消費者更換設備的主因,分別有83.94%和57.03%的受訪者受此影響。同時,回收體系漏洞百出,超三成消費者因缺乏有效回收渠道,選擇將“數字垃圾”閑置家中或直接丟棄。
提出方案:構建全流程治理體系
“數字垃圾”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山東財經大學學生團隊的這份研究報告不僅揭示了“數字垃圾”問題的復雜性,也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這份方案從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入手,旨在構建一個全面、可持續的治理體系。
在生產環節,企業應積極轉變觀念,將環保理念融入產品設計的全過程,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這就需要企業在設計產品時就充分考慮其模塊化和可拆卸性,選擇可回收、可降解的環保材料,并在生產工藝中采用更為清潔的生產方式,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實現生產過程的綠色化。
在消費環節,則需多方協同,共同營造綠色消費氛圍。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加強環保意識宣傳,提高消費者對“數字垃圾”危害的認識,并積極搭建二手電子產品交易平臺,提高閑置設備資源的利用率。消費者也應轉變觀念,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選擇更為環保的產品。
在回收環節,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回收體系,打破回收渠道不暢的瓶頸。政府應加大對回收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研發先進的回收技術,同時推動回收渠道的規范化建設,形成資源閉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國際層面,各方應加強合作,發達國家應積極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其建立完善的回收處理設施,共同構建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數字垃圾”治理體系。只有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在生產、消費、回收和國際合作等各個環節協同發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字垃圾”的有效治理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場綠色行動中來,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山東財經大學數字垃圾團隊的實踐,不僅加深了社會對“數字垃圾”問題的認識,更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向。“數字垃圾”治理,人人有責,期待更多人參與其中,共同守護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