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農村訂單定向政策現狀,分析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該項政策的落實及實施過程的改進提供參考。本文以蘇州大學為例,對2019級定向培養醫學生下基層進行全面研究,采用問卷方式,利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從定向生錄取、住陪階段以及上崗工作這幾個部分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該項政策的實施受到多方的相應,但政策在實施工程中在基層建設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落實欠佳,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
關鍵詞: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政策分析、基層醫療
引言
一直以來,鄉村振興作為黨工作的重點,其中,醫療水平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鄉鎮醫療機構承接著農村大量人口接診任務,鄉鎮醫療機構人才緊缺,資金不足,醫務人員技術水平欠缺,專業配置缺乏等問題是限制鄉村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主要以蘇州大學入手,重點關注學校層面在政策執行中的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希望了解學校作為政策執行主體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繼而對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適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解決辦法。
通過訪談及調查,我們發現社會對農村定向醫學生存在一定程度固有印象,許多家長和學生認為醫學生就應該繼續讀研,如果前往基層工作就是“小醫生”,將基層工作與無前途劃等號。這些固有印象導致報考意愿不強,即使選擇報考也存在一定違約率。
調查發現,約半數學生認為其實際工作與志愿填報時預想情況不一致,多數定向醫學生對于農村訂單定向培養計劃了解不夠徹底。選擇報考農村訂單定向培養計劃多是被優惠政策吸引,但地方對于政策的宣傳不到位,導致學生及家長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計劃并無全面、客觀的認識。最終導致工作后落差產生,成為訂單定向醫學生產生違約意愿的主要因素。
政策的頒布與落實過程中配套的辦學名額的增補、醫療基金的投入、醫療資源的再分配、醫務人員的待遇提升與晉升道路的擴寬都有一定的延遲性,這是違約想法的次要因素。
目前,針對定向醫學生制定的培養方案均與普通醫學生基本一致,僅根據定向醫學生的特點進行了一些細節的調整。但這類課程的學分占比和學時安排等均明顯少于醫學專業課程,考核機制也較簡單,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
學業與就業之間的沖突。定向醫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可能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導致其難以適應基層醫療機構的實際工作需求。在實習階段,定向醫學生的實習地點均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夠輪轉實習的科室有限,缺乏到麻醉、重癥醫學等科室實習的機會。且基層衛生院的重癥患者相對較少,手術安排不多,定向醫學生在這方面的實踐技能相對欠缺。
醫療設備短缺是鄉村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阻礙,導致鄉村基層醫療機構對于復雜嚴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等多方面都難以達到較高的水平,故農村居民通常選擇到城市醫院就診,使基層醫療機構缺少對各種復雜疾病的診治機會,限制基層單位的發展及在基層工作的人才的成長。
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目前仍規劃不明確,這不僅導致訂單定向生進入基層工作后工作內容雜亂多樣,且導致患者就醫體驗下降,難以及時得到醫治。
據調查發現,基層醫療機構定向生的薪資待遇相較于非定向生低是導致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違約的關鍵因素之一。且如果定向醫學生選擇違約,需要退還國家已支付的學費和其他相關費用,并支付違約金,他們的個人誠信檔案中也會記錄違約事實,對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這也進一步使得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的流失。
社會對基層醫療機構認可度不高,定向醫生難以獲得社會尊重和職業成就感,影響其職業認同感和工作積極性。
00002第六章 對策和建議
政府通過官方網站或入院講座等線上線下方式進行相關政策解讀,在基層衛生機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也進行宣傳,對在招生宣傳階段有意向報考的學生及家長,可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手段。尤其是學校層面,要增加招生宣傳的途徑,開展講座和答疑會議,通過問卷和面談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對政策的了解情況。不僅要講解政策紅利,還需要強調政策對未來職業發展可能帶來的限制。相應的通知及注意事項要及時發布學校官網并通知各級輔導員和班主任一一落實。
二、構建定向醫學生內部交流互助體系定向醫學生培養政策建立時日尚短,仍在實踐和完善中,定向醫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歷程也是一個不斷摸索著前進的過程。許多定向醫學生對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不足,對自身發展路線理解不夠深刻,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加強定向醫學生內部的交流互助。一方面,可以搭建線上交流論壇,鼓勵定向醫學生提出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疑惑和遇到的困難,互相幫助和解答。另一方面,可以組織線下交流會或小組討論活動,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增加各年級定向醫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低年級學生可面對面向高年級學長姐咨詢定向醫學生培養政策的相關內容,了解基層工作環境和日常活動,對未來發展方向建立起感性認識。構建定向醫學生內部交流互助體系,旨在增強定向醫學生群體的歸屬感,有針對性地幫助低年級學生加強自我認識,明確自身發展路線。
學校強化政策引導,提高大學生對基層醫院實踐的認識。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明確大學生參與基層醫院實踐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學業評價體系。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他們服務基層、奉獻社會的責任感。
其次,優化實踐安排,確保實踐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學校應與基層醫院緊密合作,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設計符合實際的實踐項目。實踐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于臨床診療、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等方面,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使基層醫療機構向高精尖機構靠攏,基層單位需從整體及細節方面都有所提升。為提高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基層醫療單位應該建立完整的資金分配體系,對于有限的資金要做到用在刀刃上。最大一部分的資金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及人才的培養,如購進高精尖儀器設備和用于員工的能力培訓。除此之外,基層單位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完善部門設置,如增設黨建文化部門以提高員工的文化素養,增設民生調研部門,對病人定期隨訪并作出反饋等。
在提高醫療機構精密度方面,基層機構應重視科室的設置。目前,許多基層單位全科醫生的醫療水平存在“通而不精”的問題,為進一步提升各個科室的專業度,機構應該細化科室,更具有針對性,并對不同科室的定向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如講座和學術交流,或是建議學校在定向生學習期間增設相應的選修課供感興趣的學生學習。
五、建立多方交流云平臺定向醫學生的成長需要政策支持、學校培養、基層建設、個人努力等多方因素共同促進。為加強多方交流,搭建起定向醫學生信息網絡,學校和基層單位可以共同建立一個云平臺。一方面,學校可通過云平臺向基層單位輸送學生信息和現狀,基層也可以就定向生實習和工作情況及時和學校溝通。另一方面,還可以鼓勵學生加入云平臺,學校通過平臺分享最新政策,就課程設置和實踐安排等征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基層單位可通過平臺發布日常工作動態、團隊建設情況等,讓學生在線上也可以了解基層單位動態,發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加強多方聯系,能夠促進各方協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定向醫學生的培養,幫助提升定向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促進教育和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基層醫療水平的提升和醫療體系的改革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學校應確立以培養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醫學生為目標,重視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為此,學校可以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考察體系,包括定期的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核以及過程性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邀請行業專家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參與評價,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對于考察結果,學校應當予以充分運用,將其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獎學金評定的依據,并對表現不佳的學生提供及時的幫扶和指導。
基層應重視學生在基層實習期間的表現。建立一套完善的基層實習評價體系,明確實習目標、內容和要求,實施實習導師制度,確保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到有效指導。在實習過程中,要加強管理,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小結,加強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溝通,實時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實習結束后,通過實習匯報和綜合評價,全面考核學生的實習表現。這些反饋將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改進學習方法和服務基層的能力。同時,基層實習的成果也將作為學生畢業、就業和繼續教育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