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歸海,華夏同根;民族齊聚,華夏同輝。為更好地開發博物館內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泰州學院人文學院“研族索跡,博萃共榮”實踐團隊于2024年7月16日至7月18日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博物館、泰興市博物館、興化市博物館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走進泰州市各地博物館,深化團隊成員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長盛不衰。


姜堰博物館:堰上石榴花正艷,民族團結一家親
在姜堰區博物館的展廳內,團隊成員們了解到春秋時期姜堰所在區域族屬稱淮夷,在后來的幾百年里,淮夷族逐漸與長江以南的“苗蠻族”雜居融合,形成了百越的一支。這也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同時,在展廳內還展示了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他們來自不同的民族,為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奮進新時代、共筑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撐。團隊成員還深入了解了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民俗風情,通過實地考察和親身體驗,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魅力。
泰興市博物館:走過千年,依然泰興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在泰興市博物館的展廳中,沈安娜、曾濤、陳玉生等偉大人物的事跡被莊重地記錄下來,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奮斗史,更是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寫照。在泰興,各民族的文化在這里交織融合,共同鑄就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興化市博物館:昭陽楚水共融情,民族團結石榴紅
在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上,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實現了文化上的互鑒融通,造就了中華文化的精彩紛呈、博大精深。

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深入領略了泰州市各地博物館的獨特風采,并深刻體會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未來,泰州學院人文學院“研族索跡,博萃共榮”暑期社會實踐團將以此次活動的寶貴經驗為動力,繼續探索博物館內少數民族資源,為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共同繁榮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