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家長、學生都把高考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認為考上大學任務就完成了,高中期間學生在課堂中接受著填鴨式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思想壓力都很大。然而進入大學之后,學生突然失去了來自老師和家長的外部壓力,使得部分學生們一時間找不到方向,出現了懈怠的情緒,在思想上過度輕視學習,久而久之學習動力開始下降。為探究該現狀的內在原因和應對策略,山東大學(威海)擁夢之旅“心”光燦爛實踐團對此展開調研。
通過采訪不同專業的同學,我們發現了高中生在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進入大學后發現自己的興趣好和所學的專業并不相符,在學習過程中帶有被動心理。其次,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一知半解,無法深入的了解自己現階段所學的課程與本專業、今后所從事工作向相關性,必然導致學習動力越來越弱。除此之外,上大學前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目標:那就是通過高考進入一所理想的大學。但進入大學之后,學生沒有了原先的學業壓力,逐漸失去奮斗的目標,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學位和文憑,最終將會導致求知欲的喪失和學習動力的枯竭。
目前我國高校的教育制度是“嚴進寬出”,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后就感覺不到危機感。大學考試難度也遠低于高中考試的難度,,這樣會讓學生產生“平時不用學習,只用上好最后幾堂課”的想法,最后的結果也是認真學習的同學和平時玩游戲同學差距并不大,極大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文/擁夢之旅“心”光燦爛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