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合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多學院學生組成的三下鄉“吳語流芳傳統文化隊”與“推普振興鄉村隊”,于8月25日深入蘇州市昆山千燈古鎮,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夜間文化探索之旅。涼爽的夏夜里,這群大學生以古鎮的燈火為引,不僅領略了古鎮夜晚的獨特魅力,更在方言與普通話的交織中,探尋著文化傳承與語言推廣的新路徑。
從一個古鎮,窺見一座古城。隨著夕陽的最后一抹余暉消失在天際,千燈古鎮逐漸換上了它最為迷人的裝扮。石板路上,一盞盞古樸的燈籠依次亮起,將古鎮的每一個角落都染上了一層柔和而神秘的光輝。合肥工業大學的學子們,身著統一的隊服,手持記錄設備,踏入了這片被燈火溫柔擁抱的古老土地。他們的到來,為古鎮的夜晚增添了幾分青春與活力。
圖為千燈古鎮夜景 谷沐霖攝
燈火闌珊處,古鎮夜未央“夜晚的千燈古鎮,別有一番風味。”團隊成員小于感慨道。當兩旁的燈籠逐一亮起將古鎮裝點得如詩如畫時,學子們便仿佛置身于一個光與影交織的夢幻世界。漫步在古鎮的街巷間,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燈火闌珊、詩意盎然的年代。他們邊走邊看,不時停下腳步,用鏡頭記錄下這難得的美景,更用心靈去感受這份來自古老時光的寧靜與美好。萬千燈火在黑暗中如螢火般綻放,連成一片則成絢爛的燈海,讓人沉醉其間。
天下共語情更濃,吳地鄉音意更真在古鎮的街頭巷尾,學子們還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孩童和青少年們,以及遠道而來的游客,正用當地方言和普通話自如地交流著。這種語言上的交融,讓古鎮的夜晚更加生動多彩。他們靜靜地站在一旁,聆聽著這些不同語言交織成的和諧旋律。有時,是孩童用稚嫩的吳語向父母講述著一天的趣事;有時,是外地游客用略顯生澀的普通話向當地人詢問著古鎮的歷史與傳說。“你看,那邊的小朋友正在用吳語和爸爸媽媽說話,而轉身又能聽到他用普通話和外地游客交流。”團隊成員小X指著不遠處的一幕對著同伴說道。這種既對立又融合的語言現象,讓學子們深刻感受到了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獨特的魅力與和諧。
圖為在千燈古鎮進行實地考察 谷沐霖攝
匠心傳古藝,非遺耀今輝
歷史為媒,水鄉為證。千年的文脈與當紅的文旅相輔相成,古香古色與游人笑語相映成趣。除了語言上的交流,古鎮的夜晚還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繼續前行,路邊古店林立,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和非遺傳統工藝琳瑯滿目。傳承百年的漆扇輕輕搖曳,仿佛能扇動起一陣穿越時空的涼風;酒肆里飄出陣陣誘人的米酒清香,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晶瑩的茶具在燈光下更顯雅致,透露出一種古典的美學韻味;而各種地方小吃更是讓人垂涎欲滴,它們不僅滿足了味蕾的享受,更讓學子們感受到了古鎮濃厚的人間煙火氣。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卻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更彰顯千燈古鎮獨有的魅力。
燈火映雙言,吳普共相承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古鎮居民對吳語方言和普通話的看法,學子們還特意采訪了幾位擺攤小販和商鋪老板。他們圍坐在昏黃的燈光下,就“吳語方言是否會阻、礙國家推普工作”、“吳語方言與普通話是否存在相輔相成的作用”、“您認為普通話和方言在您的生活中各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這些受訪者中,有的年事已高,對吳語方言有著深厚的感情;有的則是年輕一代,對普通話的普及持有開放的態度。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見解,為學子們描繪了一幅吳語與普通話在古鎮中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

圖為田常絢麗對環衛工人的采訪 谷沐霖攝
“它(吳語)是我們這里的根,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寶貝。昆山、蘇州,還有上海,是緊緊聯系著的,我們的地方話永遠不會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位年邁的攤販深情地說,“但普通話也很重要,它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我覺得兩者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補充。”他的話道出了許多古鎮居民的心聲。而另一位年輕的商鋪老板則補充道:“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能流利地說普通話和方言,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我們應該珍惜這種語言能力,讓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當然,他們也委婉地指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當然嘍,小孩子們說的(方言)就沒有那么好了。而且,本地人有點少了,外面的人來了,流利去說(吳語)也難。”一位大爺如是說。
語言之旅,傳承之思
通過這次采訪,學子們不僅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它們在文化傳承與語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不僅要學好普通話,更要珍惜和保護好自己的方言文化,讓它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他們表示,將把這次實踐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感帶回校園,與更多同學分享這份獨特的文化體驗與思考。
隨著夜色的加深,此次夜間文化探索之旅也漸漸接近尾聲。但學子們的心中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們知道,這次經歷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實踐活動,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文化的傳承。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帶著這份寶貴的記憶和感悟,繼續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圖為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