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領悟漢中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豐富的歷史遺跡,更好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赴陜西鎮巴“情系鎮巴,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陜西漢中開展實地考察和參觀學習。
漢中博物館,漢中地區的重要文化地標,充分展示了漢中地區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文化特色,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平臺。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緊緊追隨習近平總書記在館內的考察路線,依次參觀了博物館內“漢水·漢風·漢韻”漢中歷史文化主題展、褒斜古棧道陳列室、“石門十三品”陳列室等各個展區。在拜將壇,實踐隊員穿梭于六大主題展廳——“曙光初照”“古褒遺風”“大漢根脈”“群英爭鋒”“山南雄關”及“交融共輝”之間,深刻體驗了古代將領的忠貞不渝與勇于擔當的光輝品質。
鎮巴——融三秦文化,匯蜀漢遺風,是東漢著名軍事家、外交家班超的食邑之地。鎮巴有它獨特的地域文化,當地稱作“三鄉文化”——苗民之鄉,紅軍之鄉,民歌之鄉。
鎮巴縣博物館位于鎮巴縣城新街東側中段,其前身是“鎮巴縣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91年2月,縣人民政府將“文管所”更名為“鎮巴縣博物館”。博物館收藏的歷史文物有:石斧、陶罐、陶倉、銅鼎、銅鏡、古瓷器、古錢幣、古鐘等,還有“川陜革命史料”,館藏文物中有國家一級文物、二三級文物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實踐隊一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鎮巴縣博物館和文化館參觀學習,博物館內各展廳以文物、圖表、繪畫、雕塑等多種形式,展現了革命先輩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奮戰歷程。講解員以青鶴觀保衛戰、楊大文烈士三兄弟被害記、符先輝將軍的故事、紅軍墨書標語保護艱辛歷程等內容用紅色小故事的方式解說給全體師生。
隨后,實踐隊一行在鎮巴民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洪濤老師的帶領下一同參觀了鎮巴縣文化館,參觀過程中,田洪濤老師從介紹鎮巴縣“三鄉文化”:民歌之鄉、紅軍之鄉、苗民之鄉的來源入手,系統講授了鎮巴最具代表性的民歌體裁,鎮巴民歌語言的特色,鎮巴民歌文化同區域地理條件的關系,鎮巴“山歌號子”和“山歌調子”的演唱方式和異同,改編創作鎮巴民歌的實例和創作思路,鎮巴的“花鼓調”“風俗歌”“孝歌”的表現方式和特色,還有宗教祭祀歌曲(端公戲、道場)、革命歷史歌曲(紅軍)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曲調種類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此次調研不僅讓師生們了解鎮巴非遺文化的起源、發展和變遷,也身臨其境感受實踐,師生們吸收了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弘揚了傳統文化。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實踐隊一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在烈士紀念碑前,實踐隊隊員靜默肅立,向英勇獻身的烈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隊員們參觀了烈士墓區,感受到先烈們的熱血與豪情。在陳列館內,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件件飽含故事的遺物,生動再現了當年的戰斗場景和烈士們的英勇事跡。活動后,隊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汲取革命精神,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主動接過時代的“接力棒”,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青年人的貢獻。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實踐隊隊員們親身感受到了漢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深刻認識到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隊員們紛紛表示,后續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積極投身到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去,為漢中地區的文化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