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這是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要“做好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對外傳播”。因此,我們小組決定在此次“三下鄉”活動中了解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并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此次實踐相結合,然后到南京市燕子磯中學向同學們進行宣講。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于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通稱江東門紀念館,選址于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也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
在進入館內前,我們首先會經過雕塑廣場,廣場上有12個雕刻著南京大屠殺受害者生前或死后痛苦形象的雕塑。接著這,走過雕塑廣場,就到了有名的勝利之墻、勝利之路和火炬臺。火炬臺上刻了南京大屠殺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從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將近1個月的時間,使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變成了勝利之墻上“30000”這個冰冷的數字,雖然沒親眼見過,但想來就覺得不寒而栗、悲憤交加。之后進入館內,一進館內就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人類的浩劫,無數名字、照片出現在屏幕上、墻上、金屬書上,觸目驚心。館內分為5個部分:南京淪陷前的形勢、日軍入侵南京與中國守軍南京保衛戰、南京—人間的“活地獄”、國際安全區不安全、對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審判。館內還有令大家最印象深刻的萬人坑、里面都是真實遇難者的尸骨。出了室內場館后,走一段路,就會來到最后的和平廣場,這里有標志性建筑和平女神像。


參觀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后,我們去到了南京市燕子磯中學進行宣講,同學們聽完以后也很有感觸。有個同學說:“正是這樣苦難的歷史,這樣痛徹心扉的感悟,才賦予中國和平發展的堅定意愿以及與世界共筑和平、同享繁榮的美好期待。今天,雖然和平的陽光普照大地,但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對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保持高度警惕、予以堅決反對,是所有愛好和平人們共同的責任。”其實這也正是我們小組成員共同想說的。
最后,我們此次“三下鄉”活動圓滿結束。永矢弗諼,祈愿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讓歷史的記憶化作奮進的力量,融入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譜系。現在,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讓我們牢記曾經的苦難,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貢獻更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