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聽民意謀發展,匠心智造筑強農——Day 3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機裝備數字化創新為農業現代化帶來深厚福利。為進一步探究和縣農作物種植情況和農機裝備普及率,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赴和縣“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秉持“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的理念,走進和縣歷陽鎮太平村,與農戶同話和縣生活之美,共謀鄉村振興之路。

(圖為實踐團成員到達歷陽鎮太平村便民服務中心合影。李方頔供圖)
8月1日上午9時,實踐團成員集中乘車前往歷陽鎮省級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太平村黨總支書記陳小強對實踐團成員們就和縣牛角椒、西紅柿等特色作物的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及管理方法、培育壯苗技術、病蟲害防治手段等進行了詳細講解。陳書記著重強調太平村大棚種植技術與時令緊密結合,探索出針對大棚堿性土環境下農作物管理的“春提前、夏調理、秋延后、冬保鮮”的四個階段。在“夏調理”環節,創新利用“高溫煮田法”推翻了26年前日本專家們對現行不干預標準下本地農田只夠再種三年的定論;復式日光溫棚、秋延辣椒等核心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和縣從眾多蔬菜產地中脫穎而出,并通過科學規范管理、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質量監管、搭建銷售網絡、精準扶貧等舉措打造出“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的產業體系。據陳書記介紹,當下正處于育苗和移栽階段,溫棚中已經冒出一批可愛的辣椒新芽。實踐團成員造訪了多種蔬菜溫棚,對不同蔬菜的育苗農藝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也對和縣農作物栽培技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驕陽照射下,一株株牛角椒幼苗在大棚規范化管理下茁壯生長,為和縣設施農業標準化種植奏響盛夏“椒”響曲。

(圖為太平村村書記為實踐團成員介紹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李方頔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實地操作微型旋耕機。李方頔供圖)
隨后,實踐團成員進入歷陽鎮太平村,深入農戶家中開展安徽“百千萬”大調研活動,得到了村民們的熱情響應與積極配合。實踐團成員用親切易懂的話語與農戶們開展多方面交流,了解到他們對鄉村振興、和縣蔬菜產業體系等相關問題的看法。在調研過程中,大多數農戶表示鄉村人口老齡化嚴重、新型農業技術無法快速普及到個體農戶的問題普遍存在。實踐團成員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道路道阻且長,解決農民密切關注的問題刻不容緩。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太平村農戶家中進行調研。李方頔供圖)
下午3時,實踐團成員來到安徽和糧機械有限公司,在技術負責人黃工的講解下,實踐團成員對糧食烘干機的結構組成和工作原理有了詳細的認知。糧食安全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糧食烘干是保障糧食品質、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確保糧食豐收的重要環節。“從業十多年,把烘干機做得更智能、更適合農戶,是公司團隊的一貫目標”,黃工對實踐團成員說。截至目前為止,由和糧生產制造的系列糧食烘干機已經與多家國企達成合作,在各大糧倉運轉的“和糧”烘干機為大國糧安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圖為黃工為實踐團成員講解烘干機零部件生產方法。李方頔供圖)
實踐團成員在和縣農戶大調研過程中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與農民“坐下來慢慢談”,體會到加緊填補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加快對小型田園農機裝備的研發任重道遠。“農業為基礎、科技作動力”,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積極深入鄉村實踐,用腳步丈量祖國廣袤土地,用汗水滋潤農業厚實根基,試看農業發展開天辟地,共同繪制鄉村振興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