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韻悠悠,情滿西苫——《宿建德江》教學實踐有感
詩韻悠悠,情滿西苫——《宿建德江》教學實踐有感
當我踏上聊城市東阿縣劉集鎮西苫山村這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土地,仿佛置身于一個寧靜而美好的世外桃源。在這里,我參與了中青校園的實踐活動,與孩子們一同走進了孟浩然筆下那如詩如畫的《宿建德江》,這段經歷如同一曲悠揚的樂章,在我的心中久久回蕩。
那是一個陽光柔和的午后,我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充滿期待的臉龐,如同春日里綻放的花朵。我在黑板上寫下“宿建德江”四個字,孩子們的目光便緊緊地跟隨著我的筆觸。
(圖為洛神湖景觀。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夏荷 攝圖)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我輕聲地誦讀著詩句,為孩子們描繪出一幅江面上煙霧迷蒙,小船停靠在岸邊的畫面。孩子們微微閉上眼睛,似乎在想象著那個寧靜而略帶憂愁的場景。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當我講解到這兩句時,孩子們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疑惑。于是,我引導他們去感受曠野的遼闊,天空仿佛比樹還要低,江水清澈,明月與人親近的美妙意境。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詩歌,我采用了多種方式。我們一起討論詩人的情感,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詩人感到孤獨,有的說詩人在思念家鄉。我還讓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出他們心中的《宿建德江》,一幅幅充滿童真的畫作展現了他們對詩歌的獨特理解。
(圖為支教隊成員進行數字反哺活動的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夏荷 攝圖)
然而,教學并非總是一帆風順。有些孩子對于古詩中的意境難以捉摸,對于一些字詞的含義也理解得不夠準確。比如“煙渚”這個詞,孩子們一開始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便帶著他們走出教室,指著遠處的江邊霧氣籠罩的小洲,讓他們親身感受那種朦朧的景象。
在與孩子們共同探索《宿建德江》的過程中,我收獲了許多珍貴的感悟。
首先,我深刻體會到了教育是一場心靈的交融。當我看到孩子們因為理解了一句詩而眼中閃爍著光芒,那種喜悅和滿足是無法言喻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需要我們用耐心和愛心去澆灌,讓他們在知識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圖為小朋友進行心理課場景。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夏荷 攝圖)
其次,這次實踐讓我明白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每個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方式都有所不同,作為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到他們的差異,采用適合他們的方法進行教學。對于那些理解較慢的孩子,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逐步建立起自信。
再者,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我感到驚嘆。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常常超出了我的預期,他們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受詩人的情感,用獨特的視角去解讀詩歌的意境。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思維去束縛孩子們的想象,而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自由發揮。
同時,這次教學也讓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的思考。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智慧。通過教孩子們古詩,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更能夠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此外,這次實踐活動還讓我感受到了鄉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西苫山村的孩子們雖然生活在相對簡單的環境中,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絲毫不減。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讓他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機會,為他們的未來創造更多的可能。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帶著這份寶貴的經歷和感悟,繼續投身于教育事業。我希望能夠成為更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用知識的明燈照亮他們前行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付出,用愛去陪伴,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詩歌的海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通訊員:李夏荷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穿越百年風雨,共繪青春黨史
- 為傳承紅色基因,深入學習貫徹黨的歷史,7月27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紅籽同心 文脈共鑄”民族團結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
- 07-28
- 紅心向黨,團結花開
-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輝煌歷程中,一場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黨史宣講活動,不僅是一次對過往崢嶸歲月的深情回顧,更是一次對中華民
- 07-28
- 共筑團結夢,書寫和諧新篇章
- 2024年7月28日湖南第一師范外國語學院實踐團舉辦了一場主題鮮明、意義深遠的黨史宣講與民族團結活動,活動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 07-28
- 回望崢嶸歲月 仰望燦爛星空
- 為了弘揚紅色文化,提高學員們的民族團結意識,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實踐團隊于2024年7月25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立足于湖南第一師
- 07-28
- 紅籽同心映黨史,文脈共鑄鑄魂安
- 為深化黨史教育,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民族團結,傳承紅色基因,2024 年 7 月 27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紅籽同心,文脈共鑄”民族團結實
- 07-28
- 黨史宣講促團結,共譜和諧新篇章
- 湘第一師范外國語學院實踐團于7月28日成功舉辦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黨史宣講與民族團結主題活動,吸引了線上與線下學員的注意。
-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