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農學子三下鄉:竹編扇中藏古韻,非遺走進百姓家
近日,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碼”上實踐暑期社會實踐營隊去到余干縣前山村,在文明實踐站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感受非遺竹編傳統文化的魅力。
品非遺之韻,尋竹編之美 從古至今,“竹”被賦予了優秀的氣節和品質,而竹編作為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傳統手藝之一,承載了祖祖輩輩心手相傳的智慧。竹編的歷史相當悠久,在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文化遺物中就有了竹編器具。竹編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傳統手工藝逐漸被邊緣化,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碼上實踐”暑期社會實踐營隊決定將竹編技藝帶入前山村,通過隊員講解和實踐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體驗這一古老的手藝。
圖為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碼”上實踐營隊志愿者帶領小朋友了解竹編扇文化(通訊員徐義樂 攝)
據了解,為山村兒童講解非遺文化知識是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傳承多年的學術傳統,已經持續開展多年,除了為山村兒童講解非遺文化知識,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碼”上實踐營隊還在前山村文明實踐站開展了系列社會文明實踐活動,開展了“三下鄉科技助力,育新苗夢想起航”計算機知識小課堂、舉辦了“防溺反詐一起抓,暑期安全‘不放假’”暑期安全知識分享會、完成了“大手牽小手”暑期高校研學之旅,以學科特色賦能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
走近竹編工藝,感受指尖精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孩子們在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后,開始學習竹編扇的制作方法,經緯編織法是竹編最常用的編織技法,也是志愿者們所教授的重點技法。按照方法孩子們耐心地將一根根竹篾交替排列,將竹篾的“經蔑”固定在桌子上。學生們左手按住“經蔑”,右手拿著“緯蔑”進行編織,經緯篾片壓一挑一連續上下交編即可成章。竹篾在學生們的指尖相互交織,頗有竹編手藝人的模樣。不一會兒,一面面竹編扇子雛形就出來了。最后,同學們沿著圖形邊緣用剪刀將多余的竹篾剪去,再固定扇框,加上扇把,一把把竹編扇子就完成了!
課堂上,竹篾,五角星,彩虹等等都成了表達文化的載體。“看,我畫了一個五角星”在志愿者的帶領下,小朋友們奇思妙想展開創作,完成了一把把富有生命力的、創意滿滿的竹編扇。小朋友們都說,學校里接觸不到這么有趣的手工課,做完了還可以拿著玩,真的很有趣!
圖為小朋友們按照經緯編織法編織竹編扇(通訊員徐義樂 攝)
圖為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碼”上實踐營隊志愿者幫助小朋友編織竹編扇(通訊員徐義樂 攝)
感受非遺魅力,弘揚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竹編歷史的學習和實踐,孩子們對于竹編藝術傳承的意義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且在動手的過程中更是深刻地體會了勞動人民的辛苦與智慧,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圖為小男孩和他制作的非遺竹編扇(通訊員徐義樂 攝)
新時代以來,非遺保護與傳承蓬勃開展,使中華文明在當代生活中得到了很好地賡續。非遺作為重要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是我們情感交融彼此認同的源泉。比如,每逢佳節倍思親,民族傳統節日以及重要慶典活動,形成了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強大精神力量。非遺在繁榮市場經濟、促進文旅融合、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在邊遠山區,在民族村寨,很多地方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組織群眾,通過制作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脫貧致富。非遺的展覽展示,成為旅游的新亮點和重要內容。這些活動傳播了非遺文化,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自信。
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做手工的形式,將非遺文化代入到鄉村課堂,就是希望能夠帶領鄉村兒童發現非遺的美,從而愛上非遺.讓非遺文化從小根植在他們的心中,在推動非遺文化傳承的同時為他們的童年增添更多的創意色彩。接下來,學院將持續組織學生深入鄉村、社區,創新開展藝術賦能、創意實踐、人文升華等實踐活動。